第267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34(1 / 2)

加入书签

作家及其作品

九、杜甫

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遂为巩县人。

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朝杰出的大诗人。

年轻时,他曾出外游历,遍及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

746年(天宝五年),他到长安,并于次年应考科举,时李林甫专权,应考者均被排挤落第。

杜甫潦倒困居长安十年左右,至755年,才被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同年,安史之乱起。

次年,杜甫把家人带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居,自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投奔刚即位的肃宗李亨。

中途被叛军俘获,一年后才脱身逃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谒见了李亨,就任左拾遗的官职。

不久杜甫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约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重过战乱流离生活。

后来到四川投奔节度使严武,在成都西浣花溪畔,建造草堂,安下身来。

764年,由严武表奏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严武死,又逢上四川生战乱,杜甫被迫于765年(永泰元年),带家人从四川辗转来到湖南。

770年(大历五年)冬,死于耒阳。

在《登高》一诗中,杜甫曾慨叹自己一生“作客”

、“多病”

、“艰难”

、“潦倒”

的生涯。

唐朝展到开元、天宝年间,各种社会矛盾都已趋激化,到安史之乱爆,而汇集一起,变得不可收拾。

唐帝国从此走向衰落和崩溃。

杜甫生活于唐朝历史的这一转折时间。

战乱之前,他由于失意和贫困,深深地觉察到唐王朝的腐朽和危机;

战乱之后,他处于难民的行列,深刻了解统治者和战祸加在人民头上的苦难

杜甫的诗,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的社会内容,被誉为“诗史”

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而且由于揭示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对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他的诗,流传至今约有一千四百余。

它涉及国家安危,朝政得失和人民的苦难,尖锐地提出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

在艺术上,他博采众长,融冶创新,形成自己新的独特风格。

慷慨悲切而又雄浑奔放;意境深远而又平易浅近;文采富丽而又质朴自如。

唐元稹说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

他的古体诗,亘叙时事,萦回反复,洋溢着深沉的抒情气氛。

他的律诗、绝句,在声、韵、格律的运用上,使诗歌语言趋于更成熟、完美的地步。

他的成就,对我国诗歌的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后的诗人多尊杜甫的诗为典范。

杜甫的作品

1)《登岳阳楼》

原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释义:

这诗是作者触景伤怀,感叹身世潦倒,忧虑时局动乱而写的。

感情深切,气势雄伟壮阔。

译文(参考):

昔日曾闻洞庭水,今朝终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天地裂,乾坤日夜水中走。

亲朋音信无一字,老病缠身唯孤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