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43(1 / 2)
作家及其作品
十四、韩愈
小传: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昌黎(今河北昌黎县)人,因为韩氏在昌黎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父仲卿,作过县令。
叔父云卿、兄韩会都很有文名,是唐朝早期古文运动中的人物。
他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登上仕途,后来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
808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在监察御史任时,因关中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得罪了京兆尹李实,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819年(宪宗元和十四年)在刑部侍郎任时,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今广东丰顺、揭阳、潮阳一带)刺史。
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
,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韩愈不仅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着作《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质朴自然风格刚健宏肆,气势极为雄壮,故而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
韩愈散文中价值最高的是杂文。
文笔犀利,短小精悍,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大胆辛辣的嘲讽,有着很高的成就。
韩愈的政论,内容上虽有不少消极落后的东西,但也有其积极的因素。
这些文章或说理或议论,但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条理严谨清晰,语言生动有力,逻辑说服力很强。
他的许多序文和祭文,也是很好的散文作品,并非普通的应酬文字。
语调铿锵,气势充沛,熔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韩愈的作品
1)《杂说四》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释义: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杂文。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着名论断,抒了贤才难遇明主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压抑和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全文151个字,篇幅短小,却写得波澜起伏。
第一段,提出本文论述的中心,说明“世有伯乐”
的重要。
第二段,述说千里马的被埋没是饲养不善的必然结果,表达了对“食马者”
不称职守的强烈诘责和愤慨。
以此反衬“伯乐”
对于“千里马”
的重要性。
第三段,驳斥和否定“天下无马”
的谬论,再次强调伯乐的重要作用。
文章通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作比喻,字里行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