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章 她以后能调动这些天才,就不由在心里哈哈大笑起来(4 / 7)
地送进嘴里。
“嗯!好吃!”刘奶奶咀嚼着,连连点头,“这甜味儿正!不是那种齁甜,是清甜!”
许婶也赞不绝口,“有水果罐头的那个清甜气儿,细品还有股淡淡的奶香味,肯定是那几颗大白兔奶糖的功劳!这豆沙可真润,一点也不干!”
“这皮子也香,红薯味儿浓,还软乎!”李婶的关注点则在皮上。
供销社卖的四个月饼2斤,比55个5斤多月饼贵多了。
月饼可以放半个月,还有五天才到中秋,不会坏。
王小小觉得自己笑僵了,记者一直在拍照,她要保持亲切的形象,一直笑,她累死了。
王小小一直在吐槽,交卷也要钱的,咔嚓咔嚓一直在响,也不知道拍了多少张了。
王小小偷瞄,军记是个小年轻干事,不好意思叫婶子不吃,他估计想拍月饼的图案。
她做的烤箱不大一炉就只能烤30个,每次烤要20分钟。
再次烤好,王小小笑着说:“记者同志,来来来,看看我们做的图案,认真拍拍。”
军记拍好后,王小小让花花红红军军留下来帮忙。
她拿着月饼走人。
两天后,最新一期的军报送达了家属院。
头版下方,赫然刊登着一幅占了不少版面的照片,正是那天银杏树下,王小小笑着举起刚出模的“八一”月饼,周围婶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而自豪的笑容。照片旁边配着醒目的标题:
《发扬革命传统,厉行勤俭节约——XX军家属院巧手做月饼,粗粮细作传佳话》
文章里,记者用热情洋溢的笔调,高度赞扬了该军家属院 “心怀大局、自力更生” 的革命精神。
报道称,为了将供销社有限的月饼资源 “让给更需要的兄弟部队”,家属院的军属们积极响应号召,开动脑筋,利用粗粮杂粮,制作出了 “既符合勤俭节约原则,又美味健康”的革命月饼。
文中还特别提到了刻有“五角星”、“八一”、“丰”等具有革命和教育意义图案的模具,称赞这是 “将组织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体现。
这篇报道,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家属院、乃至整个军区都激起了层层涟漪。
对王小小个人而言,她瞬间成了军区里的名人。走在路上,常有不相识的军属笑着跟她打招呼,称她心灵手巧、给咱军属长了脸。
她精心构建的有用、可靠、政治正确的形象,通过这张报纸,被牢牢地树立了起来。这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