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与娄氏集团之间的真实差距(2 / 4)
浦韦士的声音里充满了不甘。
庞约翰则显得更为务实,他忧心忡忡地补充道:“主席,沈爵士,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现在的资金状况确实非常紧张。
银行的命脉就在于现金流,就像人体的血液。
现在我们的‘血液’循环已经出现了阻滞,存贷比亮起了红灯,同业拆借的成本也在飙升。
如果不能尽快引入大笔资金缓解,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不在我们这边。
”他摊开双手,语气沉重,“何晓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沈弼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作为经验丰富的银行家,他深知庞约翰所言非虚。
他当机立断:“争论无益。
马上去跟伦敦那边报告吧!把我们的困境、何晓的条件,原原本本汇报给首相阁下和财政部。
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出售恒升银行,那么,就请他们想办法帮我们弥补这巨大的资金缺口!否则,我们汇丰上哪里去变出这笔天文数字的救命钱?”他的目光扫过浦韦士和庞约翰,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浦韦士沉重地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我亲自起草报告,立刻发往伦敦。
希望首相阁下能理解我们的苦衷,或许……或许财政部能挤出一些特别援助?”尽管他口中说着希望,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黯淡。
作为与伦敦高层保持密切联系的银行家,他比在座任何人都更清楚大英帝国母体如今的窘境。
庞约翰和其他几位在场的董事脸上也勉强挤出一丝希冀。
他们内心深处或许还残留着一丝幻想,认为伦敦方面不会坐视汇丰——这个帝国在远东最重要的金融堡垒——陷入危机。
他们盘算着,或许可以内部再想想办法,东挪西凑,或者寻求其他财团的短期拆借,也许能暂时顶住压力,耗过何晓的逼迫?
然而,沈弼的内心却是一片冰凉。
他不需要等待伦敦的回音,就已经预知了答案。
因为他太了解当下的英吉利了。
那个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早已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高通胀、低增长、高失业,这三重诅咒死死地缠绕着赢国经济。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成为了压垮财政的沉重负担。
1976年,福利支出占到了赢国政府总支出的63%!巨额的财政赤字如同无底洞,1976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高达-5%,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在1979年也达到了55.2%。
同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74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例达到-3.9%。
高福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生产的积极性,加剧了经济的僵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铁娘子于1979年上台,开始了其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核心理念就是缩减福利开支、削减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巨额补贴,推行激进的私有化政策。
在撒切尔的主导下,赢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出售电信、航空、钢铁、能源,即何雨柱买下的英吉利石油,等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甚至连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也未能幸免。
这些私有化浪潮为赢国国库带来了数百亿英镑的巨额收入,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企业推向市场,旨在通过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激发经济活力,最终目标是重塑赢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彻底摆脱沉重的财政包袱。
到了1987年,撒切尔内阁对财政纪律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苛程度。
政府内部达成强硬共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停止并结束官方长期以来的财政赤字状况!其施政宗旨明确转向“低支出、强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