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与娄氏集团之间的真实差距(3 / 4)

加入书签

、控福利”。

在这种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氛围下,指望伦敦方面为远在港城的汇丰银行提供巨额资金援助?沈弼深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希望渺茫,渺茫到近乎绝望。

诚然,历史证明,撒切尔的改革在经历阵痛后确实取得了成效。

到了1988年年底,赢国政府终于实现了自197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盈余,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然而,历史的关键在于“时点”。

现在是1987年年底,不是1988年年底!1987年的赢国,官方财政依旧深陷赤字泥潭,失业率仍高达10.3%。

在这个节骨眼上,撒切尔政府自身都在为平衡预算焦头烂额,国库空虚,哪里还有余力去填补汇丰在港城遭遇的流动性窟窿?即使有心,也绝对无力。

残酷的现实如同冰冷的潮水,渐渐淹没了会议室里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

庞约翰关于现金流紧张的警告,如同丧钟般在每个人心头敲响。

汇丰银行,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帝国,此刻发现自己真的已无路可退。

要想从眼前的资金困局中脱身,避免更严重的危机,他们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向那个年轻的华商对手——何晓——低头妥协。

因为何晓手中掌握的现金实力,远超汇丰的预估。

这个继承了娄半城庞大商业帝国的年轻人,其财富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达到了足以让汇丰这样的老牌银行都感到心悸的地步。

他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确确实实拥有随时调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港元的能力。

这才是他敢于开出如此苛刻条件、逼迫汇丰就范的最大底气。

最终,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下,在伦敦方面爱莫能助的沉默中,汇丰银行艰难地做出了决定。

他们接受了何晓的条件,以折价15%的价格,将恒升银行的控股权以及相关资产,悉数转让给了娄氏集团。

这笔交易,对汇丰而言,如同剜肉补疮,虽然暂时缓解了迫在眉睫的现金流危机,得以“劫后余生”,但其核心资产和象征性影响力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汇丰在港零售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消息传出,震动香江。

有人惊叹于何晓的魄力与手腕,有人感慨于英资的衰落,也有人嗅到了新时代的气息。

而在众多复杂的目光中,最感到不爽和失落的,或许当属另一位以眼光毒辣、善于把握时机着称的华商领袖——李超人。

他或许也曾觊觎恒升这块肥肉,或许有更深的布局因何晓的捷足先登而被打乱。

无论如何,在这场巅峰对决中,笑到最后的是年轻的何晓。

他用一句看似市侩却道尽商场本质的话,诠释了这场收购的核心逻辑:“没理由跟钱过不去。”

冰冷的雨滴敲打着中环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声响。

李超人独自伫立在长实集团顶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维多利亚港朦胧的雨景。

窗外繁华依旧,但他的内心却如同这阴霾的天气,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寒意与不甘。

他刚刚得到确切的消息——汇丰银行,这个他一度视为坚实盟友的金融巨擘,竟然绕过他,私下与何晓达成了协议,将手中持有的恒升银行控股权拱手相让。

这感觉,无异于在他于商海前线奋力搏杀、与娄氏集团激烈交锋之际,被最信任的伙伴从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汇丰的背叛,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刺痛和屈辱。

“为什么?”他低声自问,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汇丰的临阵倒戈,不仅意味着他在与娄氏集团的这场金融狙击战中失去了最重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