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汇丰居然在这时候妥协?(2 / 4)
渣甸。作为英资巨头怡和洋行的创始人之一,渣甸以贸易攫取了惊人的原始资本。
19世纪港城开埠之初,怡和洋行凭借其雄厚财力和与殖民当局的紧密联系,在铜锣湾购入大片土地,设立总部、货仓与码头。怡和洋行迅速崛起为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其影响力渗透至港城经济的方方面面。
街道命名成为英商权力的直观印记。不仅渣甸街,周边的怡和街、勿地臣街,以另一位创始人詹姆士·马地臣命名,都清晰地标记着怡和洋行及其关联资本对这片土地的主宰。
这种命名方式,无声地诉说着港英时期英资财团在港城经济地理上刻下的深刻烙印。
然而,历史的戏剧性在于空间的叠用。踏入21世纪,紧邻渣甸街的罗素街凭借其优越位置,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铺王”地段,巅峰时期年租金曾高达每平方英尺1950美元。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渣甸街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街市风貌:鳞次栉比的普通服装店、热气腾腾的云吞面铺、经营肠粉的老字号、以及服务于街坊邻里的银行网点,交织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罗素街的极致奢华与渣甸街的日常喧嚣,咫尺之间,宛若两个世界。而这种格局的转变,关键节点在于1991年——随着湾仔电车厂的拆除,时代广场拔地而起。这座集购物、餐饮、办公于一体的巨型综合体,彻底重塑了铜锣湾的商业版图,成为吸引全球顶级品牌入驻的磁石,也正式将罗素街推上了“全球最贵零售街区”的神坛。
威廉·渣甸的“功绩”远不止于商业版图的开拓。1839年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厉行禁烟,严重冲击了怡和等洋行的鸦片利益。渣甸亲自返回伦敦,积极游说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武力手段,力主夺取港城作为贸易据点。
自此,怡和洋行以港城为跳板,开启了势不可挡的资本扩张之路。其业务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贸易领域,大举进军铁路建设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船坞与航运,怡和轮船公司、各类工厂(纱厂、丝厂、啤酒厂、冷气堆栈)、矿务开发以及金融业(参与创办中英银公司,主导对华铁路借款)。
怡和洋行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同时也通过金融杠杆攫取了巨额利润,成为名副其实的“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的掌控权,最终落入了渣甸表亲的后裔——凯瑟克家族手中。
这个家族世代经营怡和集团,至今仍是其背后的大股东。现任掌舵者西门·凯瑟克及其已故兄弟亨利·凯瑟克,作为家族在当代的代表,继续书写着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篇章。
屹立于中环核心地带康乐广场1号的康乐大厦,后更名为怡和大厦,是怡和帝国辉煌时期最耀眼的物质象征。这座摩天大楼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传奇。1970年,港府拍卖中环填海区黄金地块。怡和集团旗下的旗舰地产公司港城置地,以破纪录的21.58亿港元天价将其收入囊中,创下当时港城土地单价的巅峰。
建设任务同样由怡和系企业承担,金门建筑仅用16个月就完成了主体结构,平均每10至14天便建成一层,刷新了港城工程建设的速度纪录。
1973年,这座52层、高达178.5米的巨厦落成,一举成为当时港城及东南亚的最高建筑,被誉为港城首座真正的摩天大楼。
康乐大厦的设计极具开创性和艺术融合性。其最令人过目不忘的特征,是外墙上整齐排列的1784扇圆形窗户。这一独特设计的灵感,据传源于建筑师夫人对传统方窗实用性的质疑,同时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月洞门”元素。
这不仅赋予了大厦独特的美学标识,更具实际功效:圆形设计能更有效地分散墙体应力,比方窗拥有更强的抗风、抗震能力。结构上采用先进的“筒中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