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风雨欲来(2 / 3)
了我的担忧——再好的商业计划,执行不到位也是枉然。
\"我有个想法,\"程明突然说,\"既然他们做不好,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开分店?从小做起,慢慢扩张。\"
\"哪有那么容易?\"林素叹气,\"选址、装修、招人、管理...我们哪有这个精力和资金?\"
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城市景观,突然意识到:或许,药膳的传播不一定要靠实体扩张。
\"明儿,\"我转向儿子,\"你上次说,想做个药膳App?\"
程明眼睛一亮:\"对啊!我们可以把基础药膳配方和制作视频放上去,免费供人学习。想深入学习的人,可以报名线下课程。\"
\"这个主意好!\"林素也兴奋起来,\"既传播了药膳文化,又不会降低品质标准。\"
三天后,我们婉拒了李蓉的合作邀请,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由\"蜀香园\"赞助开发\"青城药膳\"App,我们提供内容和技术指导。李蓉虽然失望,但也认可了这个折中方案。
就在App开发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药膳馆所在的街区被列入了旧城改造范围,半年内要拆迁。
\"怎么会这样?\"林素拿着拆迁通知书,手微微发抖,\"我们刚稳定下来...\"
我仔细阅读文件,发现确实如此。这条老街将被改造成商业步行街,所有住户和商户都要搬迁。
\"补偿款是多少?\"程明抢过文件,翻到最后一页,\"每平米一万二...我们店面四十平米,才四十八万?这点钱在成都哪里还能开店?\"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四处寻找新店面,但合适的铺面要么租金太高,要么位置太偏。眼看拆迁期限越来越近,全家人都焦虑不已。
一个雨天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即将消失的店里,听着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五年来,这间小店承载了太多回忆——师父的铜药铲在这里熬过无数锅汤药;程明在这里从孩童长成青年;《青城药膳录》在这里续写了新的篇章...
\"程师傅在家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抬头看去,是陈老,身后还跟着几位老街坊。
\"听说您这儿要拆迁了,\"张老先生拄着拐杖说,\"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不能就这么散了。\"
原来,这些老顾客自发组织起来,联名向区政府请愿,要求保护\"青城药膳馆\"这个非遗项目。陈老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脉,联系上了文化局的领导。
\"药膳馆是非遗传承基地,\"陈老激动地说,\"怎么能说拆就拆?\"
我感动不已,但也不抱太大希望。毕竟,旧城改造是市里的重点项目,岂会为我们一个小店改变?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一周后,区政府派人来考察,随后召开了协调会。最终决定:在新建的步行街专门划出一个位置,以优惠租金提供给我们继续经营;拆迁期间,暂时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临时营业点。
\"这是特例,\"文化局的领导解释说,\"'青城药膳'已经成为本区重要的文化名片,必须保护。\"
消息传来,老顾客们欢呼雀跃。张老先生甚至带来了自家酿的药酒庆祝:\"我就说嘛,好药膳难求,政府有眼光!\"
拆迁前最后一天,我们在店里举办了简单的告别仪式。老顾客们纷纷带来小礼物——陈老送了一幅\"药香永续\"的书法;张老先生送了一包珍藏多年的陈皮;就连七中的赵老师也带着学生们来了,送上了一本贴满祝福的纪念册。
\"程师傅,\"赵老师推了推眼镜,\"下学期我们想开设药膳兴趣课,您能来指导吗?\"
我欣然答应。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我突然明白: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