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五十三章 制蓬峨的行动(1 / 4)
一具尸体被掀动,从垛口处跌向城下。
清澈的水到了女墙之上,刷子重重擦过,血色终是不见,水带着血色,通过槽口朝着城墙内外流淌。
制蓬峨举目望远,沉声道:“陈渴真,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说?”
陈渴真被绑得结实,挣扎了下,喊道:“制蓬峨,我们清化城不是丢在了你手里,而是丢在了明军手里!若不是明军打下了多邦城,折损大军五十万,我们不会让你那么轻松地拿下城池!”
制蓬峨哈哈大笑,响亮的声音传荡在黄昏的彩霞里:“......
####第十三章新的挑战
尽管张廷玉余党被彻底清除,大明王朝迎来了短暂的稳定与繁荣,但李文渊深知,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新的挑战必将接踵而至。果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封来自边疆的急报打破了京城的宁静。
“北疆告急!匈奴部族突然集结大军,意图南下掠夺。”御书房内,皇帝面色凝重地将奏折递给李文渊,“朕原本以为边境多年无战事,可以安心发展内政,没想到他们竟敢在此时挑起事端。”
李文渊接过奏折,迅速浏览内容。边疆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因兵力不足、粮草匮乏,形势岌岌可危。他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此乃外患,不可轻视。若不及时应对,恐会威胁整个北方的安全,甚至波及中原。”
皇帝点了点头,问道:“爱卿有何良策?”
李文渊胸有成竹地答道:“当务之急,是增派援军,并确保后勤补给畅通。同时,我们需要派人前往匈奴部落,摸清其真实意图,或许还能找到谈判的机会。”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一决策。一些老臣以“劳民伤财”为由反对出兵,认为应当采取防御策略,避免大规模战争。一时间,争论声四起,气氛剑拔弩张。
面对分歧,李文渊站出来据理力争:“诸位大人,请问若我们退缩,匈奴是否会因此善罢甘休?他们只会得寸进尺,直到彻底吞噬我们的土地!唯有主动出击,方能彰显国威,震慑敌寇。”
他的言辞铿锵有力,最终说服了大多数官员。皇帝也拍案定夺,命李文渊全权负责此次军事行动,并授予他调动全国资源的权力。
####第十四章准备之战
接到任务后,李文渊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他首先召见了几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商讨作战方案。经过反复推演,他们决定分三路进军:一路直奔前线支援守军,一路绕道侧翼切断敌军退路,另一路则潜伏于后方,伺机发动突袭。
与此同时,李文渊还派遣使者前往周边盟国寻求援助。他清楚,单凭大明一己之力难以长久抵御强大的匈奴军队,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形成合力。幸运的是,由于近年来大明积极推行睦邻政策,许多国家对这次请求表示理解并愿意伸出援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