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建国大业》(2 / 5)

加入书签

起所有人的审视才行。”

“这是自然,义不容辞。”李琦郑重答应。

“那你重点跟我说一下,”领导的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建国大业》这个故事,你打算拍哪一段?怎么拍?”

李琦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才是真正展现项目深度和自身思考的关键时刻。

“我们规划的核心时间线,是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开国大典这四年,这不仅仅是一段战争史,更是一部浓缩的、波澜壮阔的建国史,我们不打算聚焦于某一两个单一战役或事件,而是希望以‘筹备一个新生的华夏’为核心线索,叙事逻辑沿着‘战后谈判—内战决胜—建国筹备—开国盛典’来展开。

目的是尽可能立体地呈现那四年间,华夏如何‘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旧世界走向新纪元’的伟大历史进程…”

领导听得极其专注,甚至不自觉地调整了坐姿,完全沉浸到李琦所勾勒的宏大蓝图之中。“那么,”他追问,声音里带着考校的意味,“在整体的主体基调和具体的人物刻画上,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

李琦感到喉咙有些发干,他吞咽了一口唾沫,知道最考验功力也最需谨慎对待的问题来了。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呈现,宏大的叙事与细腻的人性,其间的分寸把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他斟酌着词句,既不能过于跳脱,又要体现出创新之处。

“主体基调,毫无疑问必须严格尊重史实,磅礴、厚重、充满敬意。”他首先定下基调,然后才小心地引入新的思考,“但在细节处理和人物塑造上,我们……我们希望能做一些更‘接地气’的尝试。”

“接地气?”

李琦记得后世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张照片,教员手里拿着一根棍子,给钱老的师爷显摆,“看我这根棍子直不直?”

领导沉吟了片刻,点头,“行啊,既然你已经有了想法,那就去做,等电影出来,可以让我们先看看嘛。”

“好!”

领导把他叫住,“你手里有没有备选的?”

“没有。”

李琦果决地说道。

“那行吧。”领导苦笑了一下,“年轻人就是好,没有任何的顾虑,不过也好,年轻人就是要有冲劲儿,你这样,我反倒是更相信你了。”

从那个绿树成荫、戒备森严的地方出来,李琦坐进车里,缓缓驶上京城宽阔的大街。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沥青路面,空气因高温而微微扭曲。

道旁高大的悬铃木,知了的鸣叫如同永不停歇的潮水,汹涌澎湃,几乎要淹没整个城市的声音。

李琦摇下车窗,让温热的风灌进来,带着都市特有的嘈杂和活力。

今年自己进几次海子里了?

一切恍若隔世。

回去的路上,他的车经过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那扇曾经车水马龙、代表着华夏电影一个辉煌时代的大门,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甚至门可罗雀。只有门口持枪的哨兵,依旧站得笔直,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的特殊地位与荣光。

李琦不由地放缓了车速,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唏嘘。

他清楚地知道,在接下来的时代浪潮中,这些曾经赫赫有名、代表着计划经济时代电影生产模式的八大国有制片厂,将面临怎样的冲击与变迁。

八一厂的编制会被调整裁撤,北影厂的标志性建筑会被拆除,西影厂会经历漫长的沉寂与转型的阵痛……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时代车轮碾过的痕迹。

固守着过去脸谱化、公式化的“主旋律”创作模式,注定将被愈发成熟和挑剔的市场无情淘汰。

但这不是哪一个个体的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