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0星途归人时(4 / 6)

加入书签

希望能为能量补给带做贡献。”

    联盟各文明的互助让修复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第七天清晨,银心锚点传来了成功修复的信号。“太白”天文台的屏幕上,巨大的水晶柱恢复了璀璨的光芒,能量顺着锚点网络传遍整个银河系,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也发出了耀眼的金光,与天际的星光连成一片。

    远古观察员的身影在金光中浮现,他递给王玲一枚新的徽章,徽章上刻着三星堆神树与银心锚点的图案:“星盟理事会决定,任命你为‘银河系锚点网络守护者’,三星堆枢纽正式升级为星盟核心枢纽。”

    欢呼声中,风澈突然指着天空大喊:“快看!星星连成了稻子的样子!”

    众人抬头望去,夜空中的亮星正以奇妙的轨迹排列,形成了一株巨大的星稻图案,与风澈画稿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慕容冷越将妻子和儿子搂进怀里,轻声说:“这是星盟对传承者的致敬,也是对我们一家人的祝福。”

    修复工作结束后,团队迎来了短暂的休整。慕容冷越详细讲解了银心锚点的运作机制,还带来了星盟最新的农耕技术资料,与地球的古籍记载一一对应。王玲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的“不死树”,其实是星盟的“能量净化树”;《诗经》中的“嘉谷”,正是赤晶稻的远古变种。

    “古人用神话记录历史,我们用科技解读神话。”慕容冷越指着融合后的资料集,“这些资料足够我们编写‘星际农耕学院’的核心教材了。”

    风澈则成了基地的小明星。他每天跟着周明在种植舱里观察作物生长,还教大家唱星盟的农耕歌谣。有一次,他在赤晶稻的叶片上发现了细小的星纹,正好对应着“星种传承阵”的结构,这个发现帮助团队优化了能量补给带的布局。

    这天午后,张启明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考古队在良渚遗址的新发掘区,发现了一座与三星堆祭祀坑结构相似的地下建筑,建筑内的玉璧上刻着完整的“星种传承阵”图谱,还有一段关于“星盟使者”的记载。

    “玉璧的碳十四检测显示,距今约4000年,比三星堆的青铜碎片还要早800年。”张启明递过拓片,“这说明地球与星盟的联系,早在良渚文明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王玲和慕容冷越立刻赶往良渚遗址。地下建筑的中央,一枚巨大的玉璧静静躺在石台上,玉璧表面的星纹在灯光下流转,与三星堆的青铜纹饰、银心锚点的能量纹路完美重叠。玉璧下方的石座上,刻着一行古老的文字,经解读后意为:“星种落地,文明生根;守望相助,星河共生。”

    “这是星盟与地球文明的第一个约定。”慕容冷越抚摸着玉璧,“良渚先民接收了星种,三星堆先民守护了枢纽,我们则延续了这份传承。”

    在玉璧的夹层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小包密封的种子,种子的基因序列与赤晶稻、光穗草都不相同,却与风澈带来的光穗草种子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这是‘原始星种’!”周明激动地检测着,“是星盟先民最初带到地球的种子,良渚先民将它封存起来,作为文明传承的信物。”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