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0星途归人时(5 / 6)
sp;带着原始星种返回三星堆后,团队决定尝试培育这种古老的作物。慕容冷越利用星盟技术模拟良渚时期的生态环境,王玲则根据古籍记载调配土壤成分,风澈每天都去种植舱观察,还偷偷给种子唱星盟的歌谣。
七天后,原始星种发芽了。嫩绿的幼苗带着淡淡的银光,叶片上的星纹比赤晶稻更加细密。更令人惊喜的是,幼苗的根系能自动与三星堆的能量管网连接,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供给。
“这就是‘文明共生’的最佳证明。”王玲看着幼苗,“原始星种能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的能量能滋养星种的生长,这正是星盟先民想要看到的。”
消息传到星盟理事会后,远古观察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理事会批准在银河系推广‘地球-星盟融合农耕模式’,由你们团队负责制定推广方案。下个月,星盟将在三星堆召开‘银河农耕大会’,邀请所有文明参加。”
筹备大会的日子里,基地变得异常忙碌。林晓雨负责整理各文明的农耕资料,建立“银河农耕数据库”;黑龙和慕容冷越一起改装展示设备,用全息影像呈现地球与星盟的农耕发展史;周明则培育了各种融合作物的样本,准备在大会上展示。
风澈也没闲着,他画了几百张星图贴纸,贴在各个展示区,还主动承担了“小向导”的任务,给前来参观的外星使者介绍地球的农耕故事。有一次,他带着水晶族的使者参观赤晶稻种植舱,认真地讲解道:“这是‘星星稻子’,它和光穗草是好朋友,一起给枢纽提供能量,就像我和爸爸一起帮妈妈做事一样。”
水晶族使者的透明身体泛起愉悦的光芒,传递出赞赏的信号:“小传承者的讲解比数据更生动。这种共生的理念,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大会召开当天,三星堆遗址被装点得格外庄严。青铜神树复制品的周围,搭建了环形的展示台,每个展示台上都摆放着不同文明的农耕作物样本和技术资料。人类代表与地外文明代表依次入座,“星际智慧图谱”的全息屏幕悬浮在中央,实时显示着银河农耕数据库的动态。
远古观察员宣布大会开幕,光带在空中织出“银河农耕融合发展”的主题图案。“从良渚的玉璧到三星堆的青铜,从星盟的星种到地球的稻浪,文明的传承从未间断。”他的声音透过思维转换器传遍全场,“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共同开启农耕文明的新篇章。”
王玲作为人类代表首先发言,她身后的屏幕切换到原始星种的生长影像:“这颗种子沉睡了四千年,今天重新发芽,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明的融合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像种子与土壤一样,相互滋养,共同生长。”
她调出融合农耕模式的方案,详细介绍了“古法+科技”“生态+能量”的核心理念:“我们在盐碱星用《天工开物》的古法改良土壤,在冰封星带用星盟的能量技术培育作物,事实证明,只有尊重每个文明的智慧,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台下响起阵阵思维共鸣。赭石族代表率先发言:“我们已经用人类的菌剂技术改良了本土土壤,作物产量提升了40%。我们愿意开放土壤改良数据库,与所有文明共享。”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