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冬日暖阳与家常味道(1 / 2)

加入书签

腊月的寒风开始展现真正的威力,小区里的树木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勾勒出简练的线条。

陆子昂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拎着刚买的豆浆油条,正要往图书馆走,却被一阵诱人的香味拦住了脚步。

"

小陆,快来尝尝!

"

王大妈系着围裙,在活动室门口热情地招手,"

咱们正在试做年糕,就等你这个美食顾问给意见了。

"

活动室里热气腾腾,几位老人正在传统石臼前捶打糯米,年轻人负责掌控火候,孩子们则围在桌边学着捏造型。

老周挽着袖子,脸上还沾着糯米粉,正笨手笨脚地试图给年糕印花。

"

你这手法,"

陆子昂忍着笑点评,"

像是要给年糕盖公章。

"

老周不服气地举起模具:"

我这叫创新!

再说,你们不觉得工商局的印章造型特别有对称美吗?"

说笑间,陆子昂自然地接过木槌,熟练地捶打起来。

这手功夫还是去年跟小区里的老师傅学的,如今已经驾轻就熟。

糯米在有力的捶打下渐渐变得绵软柔韧,散出诱人的米香。

"

可以啊!

"

李大爷竖起大拇指,"

比去年熟练多了。

"

这不过是个开始。

随着年关临近,小区里的年味越来越浓。

记忆馆特意开辟了"

年俗角"

,展示老人们收藏的老式年画、春联样本,还有各种传统小吃的制作工具。

最受欢迎的是陈奶奶贡献的一套木版年画模具,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

这是我婆婆传下来的。

"

陈奶奶抚摸着模具上的纹路,眼神温暖,"

以前每年腊月,整个院子的人都来借。

"

受此启,陆子昂在图书馆组织了"

年俗课堂"

让他意外的是,报名最踊跃的是年轻人。

这些在都市里长大的"

8o后9o后"

,对传统年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

总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

一个年轻白领在课上坦言,"

想学学老一辈是怎么过年的。

"

于是,图书馆变成了传承年俗的课堂。

老人们教年轻人写春联、剪窗花,年轻人则用新媒体记录这些技艺,制作成简单的教学视频。

两代人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找到了共同的乐趣。

腊月十五,小区举办了"

百家宴"

这是延续了十几年的传统,每家端出一道拿手菜,在活动室摆开长桌,共同品尝。

今年由于人数增多,宴席从活动室一直摆到了走廊。

陆子昂做了一道简单的红烧肉,用的是跟楼下张阿姨学的独门秘方。

当他把砂锅端上桌时,立刻被眼尖的邻居认出来:"

这不是张阿姨的招牌菜吗?连摆盘都一模一样!

"

"

名师出高徒。

"

他笑着解下围裙。

今年的百家宴有个特别环节——每道菜都要附上食谱和故事。

这下可热闹了:王大妈的辣白菜藏着一段邻里互助的往事,李大爷的熏鱼承载着家乡记忆,连小朋友做的水果沙拉都配上了稚嫩的创作心得。

"

这哪是菜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