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4 / 5)

城基金会“首席顾问”的身份,这并非一个虚衔,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责任。

他开始更系统地思考内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路径。

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香港之行和新的身份,依旧每日读书、研习医术,偶尔去医馆坐诊,解决疑难杂症。

但与他交流深聊的人会发现,他的话语间,开始更多出现“标准化”、“疗效验证”、“与现代医学结合”这样的词汇。

变化在悄然发生。

首先是在陈氏中医馆。在安雨琪的主持和小满的默许下,一些细微的改进开始推行:药材的采购更加注重产地和等级的明确标识;开始尝试使用更精密的戥子和小型电动研磨设备。

针对小儿积食和夏季暑湿,安雨琪根据古方和香港学来的经验,试制了一批山楂丸和藿香正气水,分送给相熟的街坊试用,效果颇佳,大受欢迎。

95号院的邻居们最先感受到变化。

三大妈来抓治失眠的药,发现药包上除了药名,还多了个小标签,写着简单的煎法和注意事项。

“哟,雨琪,这弄得可真细致!”三大妈啧啧称赞。

前院赵大爷的老寒腿犯了,安雨琪给他做艾灸时,用了新买的、烟小且耐用的艾条,还配合了香港学来的特定手法,赵大爷觉得“热乎劲透得更深了,舒服!”

这些小小的改善,让陈氏中医馆在街坊心中的口碑更上一层楼。

大家隐约觉得,安大夫(虽然他们还是习惯叫雨琪)和小满先生,出去见了世面后,这医馆似乎也变得更“高级”、更贴心了些。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

比如贾张氏,看到安雨琪送给小当的几包试制的酸梅汤料,撇撇嘴:“花里胡哨的,能比得上老方子?净学那资产阶级的派头!”但她的酸话,如今已没什么人在意了。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更深层次的交流上。

娄半城基金会的工作悄然启动。

通过信件和偶尔的电话,陈小开始与基金会的执行团队以及香港的专家们沟通。

他会就内地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也会对基金会计划资助的研究项目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