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新药(4 / 6)

加入书签

/p>

最艰难的仗,似乎快要看到胜利的终点了。

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新药申报、专家评审、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硬仗要打。

中期分析报告的乐观结果,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整个项目组乃至集团。

持续了一年多的高压和疲惫似乎瞬间被驱散了不少,实验室和办公室里久违地出现了轻松的笑容和相互打气的声音。

然而,陈小满在短暂的兴奋之后,迅速将团队拉回了现实。

“数据趋势好,是好事,说明我们方向没错!

但这只是中期分析,不是最终结论!

全体人员,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临床观察要继续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数据记录要更加精准,一个病例都不能马虎!

同时,生产工艺放大验证和稳定性考察要立刻跟上!”他在项目进展会上给所有人敲着警钟,“我们要的不是一份好看的研究报告,而是一张实实在在的、由国家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他的话将团队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后续更繁复的工作上。临床试验进入后期,数据收集和审核工作量大增。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头戏——准备新药申报资料的漫长工程开始了。

这几乎是一项浩如烟海的文字工作。

需要将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三大板块的所有数据、图谱、记录、报告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汇编成一套逻辑严密、数据详实、符合规范要求的申报材料。

其厚度足以堆满几个书架。

陈小满亲自挂帅,成立了申报资料撰写小组,抽调了各部门最细心、文笔最好的精干力量,并高薪聘请了两位有过国内首批新药申报经验的退休专家作为顾问。

无数个夜晚,集团总部的几间办公室灯火通明,打字机噼啪作响,人们围在一起逐字逐句地推敲表述,核对数据,绘制图表。

陈小满自己也常常泡在那里,审阅最重要的综述部分,确保每一项结论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

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安雨琪不再只是送汤,有时会带着小儿子陈瑞华一起来,帮忙做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