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新药(3 / 6)

加入书签

什么的我能干!让我也进项目组帮帮忙吧?”

陈小满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着和自己年轻时相似的光彩,既欣慰又有些心疼,最终点头同意,让他跟着药理组做些基础工作,也算是一种历练。

远在国外的大儿子陈建华也打来越洋电话,语气兴奋:“爸!我跟我的导师professor Smith提到了您的项目,他对中药复方抗病毒非常感兴趣,说这是很有前景的方向!

他还问我们有没有发表论文的计划,或许可以在学术层面进行一些交流。”

陈小满心中一动,虽然谨慎地表示核心技术需要保密,但同意让儿子先发一些不涉及核心机密的公开文献资料过去,或许能打开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

临床试验的推进缓慢而艰难。

第一批志愿者招募磕磕绊绊,偶尔还有受试者因为觉得症状没有迅速缓解而中途退出,导致数据无效。

项目组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加强与医院和受试者的沟通。

随着试验的进行,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开始显现:在严格保密的分组揭盲前,负责疗效评价的医生反馈,某些编号的药物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咽痛缓解速度似乎确实优于对照组。

数据一批批收集上来,录入,核对,整理。

负责统计分析的技术员们开始熬夜工作,庞大的数据在他们手下逐渐呈现出有意义的趋势。

又是一个深夜,陈小满没有回家,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北京稀疏的夜景。

桌上放着刚刚送来的一份中期分析报告摘要。

虽然最终结果尚未完全出炉,但初步的统计趋势已经指向了光明的一面——与安慰剂组相比,“抗感一号”口服液在主要疗效指标上显示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良好。

他拿起电话,想打给家里,又怕吵醒家人。

最终,他只是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南锣鼓巷的街坊邻居,看到了无数在感冒中煎熬的普通人,看到了一种源自古老智慧、却又经过现代科学淬炼的药物,正缓缓揭开面纱。

黎明前的黑暗依然浓重,但东方的天际线,已经透出了一丝毋庸置疑的亮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