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4 / 7)

加入书签

常特殊。

    这里的胡人数量,远远超过汉人。

    就连军队和武装,也多为少数民族首领所有。

    比如说包顺家族,常年是北宋在熙河地区的头号打手。

    多次作为主力参与战争。

    也比如说赵思忠兄弟等等。

    他们都是拥兵数千,上万的大首领。

    而北宋王朝对这些人,防备心极其严重,同时打压、排挤从未停止。

    前文已经提到过,有文官曾上书,禁止蕃官出任汉官,以及到内地任职,只允许蕃官任蕃职。

    在历史上这些人成功了,整个元祐时代,熙河的少数民族领袖备受打压。

    而哪怕在熙宁-元丰时代,以及后来的绍圣-元符时代。

    朝廷对他们,也是警惕、提防,胜过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什么政策扶持、鼓励了。

    熙河路文武官员们,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监视、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

    特别是包顺家族,可以动员数万人,还有骑兵一万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

    这是在政治上低头——别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们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经济长期停滞,无法发展。

    所以熙河地区,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无法自给自足。

    李宪时代,熙河每年拨款,多则七八百万(战时),少的也是四五百万贯。

    这也是元祐时代,旧党司马光等人想要弃兰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书中,随着向宗回、高公纪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这些限制,统统去掉。

    不分汉胡,鼓励垦地,只要开垦,就承认是你的地!

    同时,向宗回、高公纪还在拿着汴京的物价,合法合规的买熙河的产出。

    而熙河的棉庄,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让人发指。

    书里面,连王大斧这样刚刚转官的小使臣阶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禄,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