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6 / 7)

加入书签

p;   以北宋农具的价格,每个雇工配齐一套铁器农具。

    大约是二十贯到三十贯。

    但这肯定是多个雇工共用,同时因为熙河的都作院掌握在向宗回、高公纪手里。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可以用成本价给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们雇佣铁器农具的。

    同时,在元祐元年四月之后,熙河本路铁钱,全部使用未含杂质的铁铸造。

    可以直接融化铸造成铁器的那种。

    出于良心,作者君将这些铁钱全部设定为四川使用的折十大铁钱,而非小平钱。

    其成本每贯,以北宋铁价每斤均价11文算,12斤铁约132钱。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熙河的经济模式。

    在铁钱、铜钱汇率不对等,且汴京、熙河当地物价存在严重倒挂的情况下。

    棉庄主们现在的主要盈利手段,其实就是套利。

    通过套利,他们的棉庄,在投入产出比上,达到了非常惊人的水平。

    以王大斧在元祐元年春夏新垦的五百亩地来算。

    其雇工十五到二十人照料这些新垦土地。

    以全部种豆类、苜蓿,每亩产出1200文的下限算。

    五百亩地,全年产值是60万钱,折780贯。

    其雇工花费,人工全部按顶格的一贯铁钱算,每个雇工本年12贯铁钱,折铜钱1200文,20个雇工,就是两万四千文,折33贯。

    食宿、衣料,算五贯,20个人100贯。

    铁器农具三个人共用一套,每套顶格30贯,200贯。

    节庆红包、年终红包、收获红包以及赏钱,按照每年发六次,每次给100铁钱,就是600,20个人一万两千,折铜钱1200文不到两贯。

    再算上垦荒成本吧,每个人每个月垦地两亩。

    500亩,需要雇佣250人,用一个月来垦荒,就是250贯铁钱,折合25贯铜钱(肯定不会雇佣这么多人,也雇不到这么多人,只能是叠加算,比如说雇工五十到一百,用两三个月来垦荒)。

    王大斧的总成本就是360贯。

    其收获却是780贯。

    毛利420贯。

    扣掉种子开支,算100贯吧(算上棉田!),还剩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