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堂风云(2 / 4)

加入书签

p>

赵牧深以为然,“被裹挟的乱民,也是我大乾的子民,应当仔细甄别,不可一概而论。

魏爱卿,着御史台选派官员,与谭良弼大军同行,随军观察军纪,若有滥杀无辜之事,即刻奏报!”

自古以来,百姓参与叛乱,很多都是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若是不分青红皂白杀个干净,只怕这成都府就彻底废了。

若是这天府之国变成邓州那般残破的光景,恐怕年都难以恢复——想到这里,赵牧不禁暗自佩服武安君,当初邓州遭战后,竟是被他硬生生稳定了下来。

谭之望站在一旁,面色有些尴尬,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回去就给儿子写封信,叮嘱他此番入巴蜀,万万不可再像以往那般鲁莽,免得耽误了前程。

“诸位爱卿,除了巴蜀的叛乱,眼下最为紧要的,便是困守积石州的王显忠。”

赵牧话锋一转,语气愈凝重,“西凉军溃败逃离后,王显忠无力单独应对北元的铁浮图,只能率军撤入积石州,与裴朔所部汇合,共同应对北元大军。”

“按照王显忠送来的奏报,积石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短期内绝无被攻陷的可能,可一旦后期补给被北元切断,大军就无法长期坚守。

这事比巴蜀叛乱还要棘手,大家不妨一起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应对之策!”

说完,赵牧的目光落在了隆大元身上——这事还得靠隆大元配合。

当初是隆大元力主派王显忠率军入关,没想到西凉军败得这么快,连让王显忠撤离的时间都没有,如今局面被动,隆大元自然要承担起责任。

隆大元心里清楚皇帝的意思,之前早有小太监私下传过口谕,他当即上前回道:“陛下,王显忠所部乃是西路军精锐,长期驻守汉中,这些年与北元大小战役不下数十回,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若是朝廷坐视不救,只怕天下将士都会心寒若冰,日后朝廷怕是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王显忠在先帝时期就备受倚重,却早早暗中投效了当时还是太子的赵牧,这些年一直为大乾驻守汉中,抵抗北元,在大乾的封疆大吏中,受皇帝倚重的程度,仅次于淮西总管曾砚。

这样一个有能力、有资历,又对皇帝忠心耿耿、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亲信,怎么可能不救?

而且王显忠也是一块“招牌”

——通过重用他,能告诉天下官员,即便是先帝时期的旧人,只要有能力、肯忠心,朝廷也会重用,这对稳定人心至关重要。

“陛下,朝廷若想救援王显忠所部,恐怕得集结大军,先由巴蜀进入汉中,再从大散关出兵。

可这一路路程遥远,大军行军必然人困马乏,粮草消耗更是极大。”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魏师逊竟是第一个站出来分析困难的,而且一开口就点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要想真正救王显忠,就必须集结足够的兵力,与王显忠所部内外配合,对北元形成压制优势。

可如今巴蜀已经大乱,朝廷不仅不能从巴蜀抽调兵力,反而要往巴蜀投送兵力平叛,只能从其他各地的禁军和厢军中零散抽调兵力,再临时整合,难度极大。

“陛下,眼下各地常平仓中,确实还存有一些粮草,可巴蜀一带山路崎岖,粮草运输极为不易。

据户部统计,一石粮食从荆湖运送到汉中,沿途的损耗就得有六斗。”

户部尚书王芝清也上前一步,摊开双手无奈地说道,把朝廷的家底摆了出来。

大乾的粮仓主要集中在淮南和荆湖一带,要把这些地方的粮食经由巴蜀运送到汉中,途中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损耗更是难以承受。

“陛下,恐怕还得从各地禁军和厢军中抽调人手,可这么一来,短期内根本无法完成集结和整合,实在是鞭长莫及!”

梁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