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护盾研究的策略制定(1 / 2)

加入书签

护盾的蓝光又暗了一瞬,终端上的波形图随即跳动,数值重新归零,开始新一轮倒计时。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在边缘滑动,将最后18秒的数据单独截取出来。波形畸变点清晰可见——衰减提前了0.4秒,深度却增加了15%。这不是误差,也不是设备问题。他调出历史记录对比三次周期变化,确认这已经是连续第二次出现非标准波动。

“它在调整节奏。”他低声说,“不是被动防御,是主动反应。”

林悦立刻抬头:“你是说,它能感知我们的存在?”

“不一定是我们。”沈逸摇头,“但它知道有人在观察它。”

他闭眼接入“极速学习模块”,将三组波动参数导入逆向模型。信息流迅速拆解频率、振幅、相位差,系统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三种可能机制:第一,护盾具备自适应算法,能根据外部环境微调运行状态;第二,有远程信号介入调控,人为干预其周期;第三,内部存在某种非生物但具反馈能力的能量源,类似程序化生命体。

他逐一排查。第三种假设缺乏生物电信号或意识波动特征,暂时排除。第二种需要外部操控端,目前未检测到控制脉冲残留。唯一合理解释是第一种——这个护盾拥有学习能力,正在通过微调自身行为来规避被破解的风险。

“不是死物。”他说,“是动态系统。”

林悦靠墙坐下,耳机连接便携扫描仪,开始对护盾边缘折射的光线进行采样。她一边校准频段,一边问:“如果它真的会‘学’,那我们每次分析,是不是都在给它提供数据?”

“有可能。”沈逸睁开眼,“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波动,得挖它的底层结构。”

他转向通讯频道:“陈宇,你到了吗?”

“刚进控制节点。”陈宇的声音低而稳,“这里有一台离线终端,外壳破损严重,但主板还在供电。”

“查工程日志。”沈逸说,“重点找供能模块更换记录,尤其是标记为‘临时拼接’或‘非标组件’的部分。”

“明白。”

通讯切断后,沈逸重新打开策略模拟空间界面。当前已掌握的信息仍不足以支撑完整推演,但他可以先设定变量框架。他输入护盾当前的平均衰减周期、波动幅度、能量密度分布,并加入“主动调节”这一新变量,启动初步建模。

系统提示:“基础模型构建中,需补充材料构成参数”

他看向林悦。

“光谱分析完成了第一轮。”她递过平板,“外层折射率接近高纯度晶态硅,但含有微量未知金属元素,不匹配任何已知合金数据库。”

“把数据传给我。”

沈逸将光谱信息导入系统,结合之前探测到的导管布局和能量流向,尝试反推护盾的物理构造。几分钟后,屏幕上浮现一个简化模型:七条主线路环绕核心,其中一条连接处存在轻微错位,与上次观察一致。不同的是,这次系统标注出该线路的热传导效率低于其他六条约12%,说明其承载负荷更大,处于长期过载状态。

“这就是薄弱点。”他说,“它不仅拼接了外来模块,还让它承担主要供能任务。稳定性全靠其余线路补偿。”

林悦皱眉:“可如果我们攻击这条线路,其他线路会不会立刻接管?反而让护盾更快进入应急模式?”

“不会。”沈逸调出能量流转动画,“你看这里——当这条线路负荷超过阈值,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会下降0.3秒。虽然很短,但在衰减峰值时,足够形成局部迟滞。”

“也就是说,”林悦眼睛亮起来,“我们可以卡在这个时间差里动手?”

“前提是能精准触发。”沈逸点头,“而且必须叠加多次,才能让迟滞扩大成断裂。”

他再次进入策略模拟空间,设定三项关键变量:攻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