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当年的李达康(2 / 2)

加入书签

关键的是如何解决王安全目前的问题。

“林城的事情我知道一些,当年因为李达康的一意孤行,上面政策是节能环保,他却只想着政策,不懂得变通,直接一股脑将林城所有中小煤炭厂全部封闭,而当时为了不让这些中小企业有怨言,李达康是以查贪污的名义进行。”

“煤炭行业本身在前几年是暴利,特别是那些煤老板,不光是赚钱行业的额龙头,更是当地消费的代表。”

“为什么早些年林城不缺钱,甚至gdp能达到前三?不就是因为政府哪怕不用垫资,这些煤老板也会服从政府的安排,去踊跃建立传媒、旅游、当地坐标等景点。”

“其实当时达康书记没有晋升常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时间回到李达康当时刚上任林城市不久。

上面出台规定,要求将一些煤炭厂区进行封停。

李达康是一股脑全部封停了,导致经济一落千丈,煤老板也纷纷离开,去寻找其他经济,反而高育良却有了别的动作。

上面要求节能减排,并不只是让一刀切,还是有发展重心的,只要污染排放量一直在可控范围,或者规定范围之内,上面也不会强制让直接拆除。

于是当时在吕州担任市委书记的高育良就想了个办法。

他先是放出节能减排的政策,然后亲自下各个煤炭矿区,深入调查。

能节能的,就继续干,没办法节能的就想办法用其他政策来防止厂区拆除,至于那些实在想不出办法的,高育良则是花钱支持,给予福利去发展其他行业。

而当时最为代表性的就是赵小慧的慧能集团。

赵小慧在那时候修建了一所学校,才能在购买吕阳煤矿之后得以有了之后的发展。

简单来说,李达康做的是将当时的林城煤炭行业一刀切,甚至以查贪污行贿名义,强制要求这些企业去倒闭。

而高育良则是寻求转机,能疏通的疏通,疏通不了的就发展其他行业,本身这些煤老板就有钱,而且有钱时候他们就投资了不少行业,煤炭不赚钱那就搞其他的,当地政府给点支持,至少也让别人有了能够留在吕州投资的信心。

当然做出这种举动不是没有原因的。

华夏历史五千年,作为钟爱历史的高育良什么事情不能从历史之中看到?

整治污染其实和整治洪水是差不多的,就要看你是打算堵住,还是选择疏通。

而李达康当时比高育良晚一步到达省委,甚至说在赵立春期间没有上任省委,就是这个原因。

若是当时李达康真能将林城干好,赵立春又能有什么理由阻碍李达康晋升?

在当时陈岩石的监督下,不就是自找把柄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