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射礼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竞技伦理的文明省思(3 / 6)
礼的哲学改造,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不同时代的竞技伦理建构。
从汉代“射策”
取士到清代“武举”
制度,从“射圃”
到民间“射会”
,射礼的形式虽不断变迁,但其“以礼化争”
的精神内核始终存续。
(一)汉唐:制度化的竞技伦理
汉代“射策”
制度将射箭与选官结合,《汉书?萧望之传》记载:“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
,但此时的“射”
已从身体竞技转向知识竞答,“策”
为竹简试题,“射”
为投射取题,体现了汉代“崇文抑武”
的政策转向。
这种转变在唐代“武举”
中得到修正,武则天设置“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
等科目,既考技术又察礼仪,如“马射”
要求“皆重铠,带弓箭,驰马若飞,左右射之”
,同时需遵守“先揖考官,次呈所射”
的礼仪规范,实现了“技”
与“礼”
的统一。
(二)宋明:理学化的竞技精神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射礼从“技艺之学”
升华为“道德之学”
。
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中提出:“射者,所以观德也。”
将射箭视为“格物致知”
的工夫,认为“弓矢审固,则心正矣;心正,则事正矣”
。
这种理念在白鹿洞的“射圃”
中具象化:生徒需定期习射,每次射前需朗诵《射义》章节,射后集体讨论“中与不中”
的道德寓意,使射礼成为“存天理,灭人欲”
的修养手段。
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将射礼与“心学”
结合,提出“射以观德,德本于心”
。
他在南赣剿匪期间,曾组织军民举行乡射礼,以“正心”
“睦邻”
为宗旨,将军事训练与道德教化结合,写下《南赣乡射礼》一文,详细规定“每岁孟冬,太守集士民于射圃,行三揖三让之礼,然后射”
,开创了“以礼治军”
的实践范式。
(三)清代:世俗化的竞技转型
清代“骑射”
作为满洲“根本”
,在保留军事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向世俗娱乐渗透。
北京的“善扑营”
本为宫廷摔跤机构,却衍生出民间“射虎社”
等竞技团体,其成员“衣短后之衣,执竹弓木矢,以射为戏”
,将射礼转化为市井娱乐。
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贾宝玉与薛蟠等人“在院内射鹄子取乐”
,射礼已从贵族礼仪变为富家公子的消遣,折射出传统竞技伦理的世俗化转型。
(四)辽金元:骑射文化的双向融合
辽代契丹族的“瑟瑟仪”
将射柳与祈雨结合,皇帝“射柳者以毡帽接地,得柳者欢呼,不得者以冠履罚之”
,既保留草原民族的竞技传统,又吸纳汉族礼仪元素。
元代“贵由赤”
(长跑比赛)与射礼并行,其“起自上都,至大都,越三时而后至”
的规则,体现了蒙古帝国对多元竞技文化的包容,这种“各美其美”
的竞技观,暗合孔子“和而不同”
的哲学。
(五)明清天主教文献中的射礼书写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详细记录了明代乡射礼的场景:“士大夫执弓而立,进退周旋必中礼,其容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