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2 / 7)

加入书签

神担当者。

“耻恶衣恶食”

的批判,直击人性中对物质享受过度追求的弱点。

在《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

理想社会中,人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和谐统一,呈现出一派理想的社会图景。

然而,在现实的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奢靡之风却愈演愈烈。

据《左传》记载,齐国权臣崔杼家中“钟鼓玉帛,充于府库”

,其生活之奢华令人咋舌,而与此同时,普通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孔子对此深恶痛绝,他并非否定物质生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获取富贵必须遵循“道”

的原则,正如他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当物质追求凌驾于精神追求之上,人就会逐渐丧失对“道”

的敬畏之心,最终沦为物欲的奴隶,这正是孔子严厉批判“耻恶衣恶食”

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历史长河中的精神丰碑:践行者的壮丽篇章

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士志于道”

的崇高境界,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成为后世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战国时期的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展者,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他所处的时代,各国纷纷崇尚法家的严刑峻法与纵横家的权谋之术,致力于通过武力和谋略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

然而,孟子却秉持着坚定的信念,以“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非凡勇气,周游列国,积极宣扬“仁政”

思想。

在魏国,梁惠王急切地询问他“何以利吾国”

,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之策,孟子却直言不讳地回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本,方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尽管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多数统治者的认可,多次遭遇冷遇,但他始终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毅然拒绝了各国的拉拢。

退隐之后,他与万章等弟子潜心着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系统地阐述和展了儒家学说。

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居住的居所简陋不堪,仅能勉强遮风避雨,日常饮食也粗茶淡饭,常常难以为继,但他依然保持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的坦荡胸怀,这种在贫贱中坚守气节、不为物质所动的精神,正是“志于道”

的极致体现。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幼年经历坎坷,父亲早逝后,他随母亲改嫁,寄居在醴泉寺的僧舍中刻苦求学。

求学期间,他每日的生活极为清苦,煮一锅粟米稀粥,待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搭配一些咸菜食用,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断齑画粥”

的典故。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范仲淹依然手不释卷,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自勉,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更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成年后,范仲淹踏入仕途,他始终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高尚情怀。

在为官期间,他积极推行庆历新政,针对当时官僚体系的弊端,提出“明黜陟、抑侥幸”

等十项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来整顿吏治、富国强兵。

然而,新政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范仲淹遭到排挤,多次被贬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