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3 / 7)
出京。
即便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
在邓州任上,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撰写记文,挥毫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浩叹,将自己越个人得失、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不仅在思想上追求高尚,在行动上也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他晚年将毕生积蓄捐出,设立“范氏义庄”
,用于接济族人、资助寒门学子,直至离世时,“身无长物,仅有俸禄之余”
,真正做到了将物质财富看淡,一心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对社会的贡献。
明朝的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生活优渥,本可享受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立志成为圣贤。
因得罪宦官刘瑾,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这是一个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蛮荒之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毒蛇瘴气横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初到龙场时,王阳明面临着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甚至不得不以石椁为床。
然而,正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日夜反思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追求。
终于,在一个深夜,他突然顿悟,提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的重要观点,史称“龙场悟道”
。
这一思想的突破,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创立。
此后,王阳明就地创办龙冈,以竹篱为墙、茅草为顶,在简陋的环境中讲学授徒,将“知行合一”
的思想传播给当地的苗民,为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王阳明多次临危受命,平定宁王之乱等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但他居功不傲,多次推辞朝廷封赏,他在《传习录》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始终将精神修养置于位,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志于道”
的坚定信念。
三、哲学视角下的价值重估:精神与物质的永恒博弈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审视“志于道”
,我们可以现,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人的本质并非生来就已确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不断塑造的。
当一个人选择以“道”
为人生方向时,实际上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独特而深刻的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便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栖身于一个简陋的木桶之中,以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对抗雅典的奢靡之风。
当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问他“你需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他却淡然回答“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这种对物质的极度蔑视,实则是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与孔子所倡导的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
佛教的“离欲”
思想与儒家“不耻恶衣恶食”
的理念,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也有着相通之处。
《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教诲,强调世间万物的表象都是虚幻不实的,人们不应执着于物质和名利,唯有摆脱这些欲望的束缚,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宁静。
禅宗六祖慧能的经历便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慧能出身贫寒,以砍柴为生,目不识丁,却能在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时,顿悟佛法真谛,留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传世偈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