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南面之选 冉雍的治世微光(1 / 9)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鲁定公十三年的秋天,曲阜的雨一连下了半月。
孔府的屋檐下,弟子们围着正在校勘竹简的孔子,忽然有人提起卫国的政事。
冉雍刚把捆竹简的麻绳解开,就听见夫子的声音从烛影里传来:“雍也可使南面。”
这句话像一粒火星落在干燥的柴草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燃成不灭的光。
?
一、犁牛之子的青铜印?
在山东菏泽的冉雍故里,有座明代重建的“先贤冉子祠”
。
祠堂前的石碑上刻着“犁牛之子骍且角”
,这是《论语?雍也》里孔子评价冉雍的话。
考古队员曾在祠堂附近现过一枚战国时期的铜印,印文模糊难辨,却让人想起冉雍的出身——他父亲是位地位低微的“贱人”
,在那个看重血统的年代,这样的出身如同青铜在矿砂里,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显露光华。
?
1956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楚简中,有篇《申徒狄》记载着春秋时期的选贤标准:“不别贵贱,唯贤是举。”
这与孔子评价冉雍的态度遥相呼应。
简文中描述的理想官员形象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敏于行而讷于言”
,恰好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冉雍字仲弓,性仁厚,沉默寡言”
的记载相合。
可见在孔子眼中,“南面”
所需的并非高贵血统,而是内在的德才。
?
曲阜孔庙的彝器库里,保存着一件汉代的“冉雍鼎”
。
鼎腹的铭文记载着他在季氏家做家臣时的事迹:“仲弓治邑,三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当时的季氏专权,家臣往往借机谋私,冉雍却能“正身率下,不私其利”
。
《孔子家语》里说,他处理政务时“举贤才,平徭役,百姓悦服”
,这些都印证了孔子“可使南面”
的判断并非空言。
?
在山西侯马的晋国遗址,出土过一批春秋晚期的盟书,其中提到“为政者当如冉雍,内修德政,外服诸侯”
。
这些由卿大夫们写下的誓言,说明冉雍的治理才能在当时就已广为人知。
盟书的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些手握权柄者对贤能的渴望,也让人理解为何孔子会对这个出身寒微的弟子寄予如此高的期望。
?
二、南面之术的竹简密码?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里,有“君子南面之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记载。
这让我们想起冉雍在《论语》中仅有的几次言,都是关于“仁政”
的核心主张。
他曾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孔子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段对话揭示了“南面”
者需具备的智慧——既要心怀仁爱,又要明辨是非。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详细列举了官员的行为准则:“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
这些条文与冉雍的治理理念惊人地相似。
据《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冉雍在卫国为官时,“见狱讼,必察其情,不苛不纵”
,这种审慎的态度正是“南面之术”
的精髓。
秦简中“审当赏罚”
的记载,或许就源于冉雍这样的先行者积累的治政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