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敬简辨 仲弓的治道权衡(1 / 9)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暮春的洙水岸边,刚听完孔子评说子桑伯子的冉雍,正沿着河岸慢慢走着。
春风拂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就像他心中不断翻腾的思绪。
“可也简”
,夫子对那位鲁国大夫的评价简洁明了,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竹简上的“简”
字溯源
在山东博物馆的甲骨展厅,一片商代甲骨上的“简”
字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
这个字像是一束捆在一起的竹简,旁边还有一只手持刀的形象,仿佛在示意着删繁就简的过程。
《说文解字》中说:“简,牒也。”
最初指的是用来书写的竹简,后来引申为简约、简略之意。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汉简《仪礼》,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简”
的具体形态。
这些竹简用麻绳编联成册,每简字数不等,多则三四十字,少则十余字。
在纸张尚未普及的年代,竹简的珍贵使得人们在书写时不得不力求简洁,这种物质条件的限制,反而催生了对“简”
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认同。
子桑伯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
旧有的礼仪制度繁琐复杂,让人们不堪重负。
子桑伯子主张“简”
,或许正是对这种繁琐礼仪的反抗。
《论语》中记载他“不衣冠而处”
,在注重礼仪的当时,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大胆的简化。
但这种简化是否恰当,却成了仲弓与孔子讨论的焦点。
二、子桑伯子的“简”
之实践
关于子桑伯子的记载寥寥无几,但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他的一些行事风格。
《说苑?修文》中提到:“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孔子曰:‘与其不逊也,宁俭。
’”
孔子虽然认为子桑伯子的行为有些不合礼仪,但也承认他有节俭的可取之处。
在治理国家方面,子桑伯子也奉行简约的原则。
据说他在处理政务时,常常省去许多繁琐的程序,直接做出决断。
有人批评他过于草率,他却认为:“繁文缛节只会束缚手脚,耽误正事。”
这种治理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效率,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规范和考量而出现问题。
有一次,鲁国生了一场小规模的饥荒,子桑伯子作为负责官员,没有按照惯例向上请示汇报,而是直接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这种做法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也违反了当时的制度。
支持者认为他果敢决断,以民为本;反对者则认为他目无章法,可能会引混乱。
这场争议,也正是“简”
的尺度难以把握的体现。
三、仲弓的“敬”
之内涵
仲弓,也就是冉雍,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着称。
他对“敬”
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践行。
在他看来,“敬”
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居敬”
,就是要内心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的职责、对百姓的福祉、对天地万物都保持尊重。
《论语?子路》中记载,仲弓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仲弓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并在自己的为政实践中加以贯彻。
他在担任季氏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