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 孔子的分济哲学(4 / 8)
邻里乡党负责一样——管理者的决策,应兼顾各方利益,而不是只考虑某一方。
?
八、从九百粟到社会保障:分济思想的制度化?
西汉的“常平仓”
制度,是孔子分济思想的制度化体现。
《汉书?食货志》记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这种在丰年储粮、荒年平价售粮的制度,与原思的“分粟三法”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平衡粮食供需,保障民生。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代的“义仓”
由民间自主管理,百姓按田亩缴纳一定粟米,遇到灾荒时自行分配。
这种制度比常平仓更贴近“邻里乡党”
的范围,体现了社群自助的精神。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义仓之粟,唯荒年赈给,不得杂用。”
这种规定,确保了粟米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
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分济思想的进一步展。
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到最低生活保障,都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再分配。
我国的“精准扶贫”
政策,更是将“邻里乡党”
的范围扩展到全国,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与孔子“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
九、古今分济案例的启示?
在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藏有明代《义仓志》,记载了地方士绅组织的分粟活动:“每岁冬,聚族而议,核贫户之数,量仓粟之多寡,分上、中、下三等给之。”
这种做法与原思的分粟有相似之处,但更注重程序的公平。
?
在国外,类似的分济传统也很悠久。
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会设立“施舍箱”
,收集信徒捐赠的财物,分给穷人;伊斯兰国家的“天课”
制度,要求信徒将部分财产捐赠给贫困者。
这些做法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分济”
的理念——财富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有责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对比古今中外的分济案例,我们可以现三个共同点:一是基于社群,二是注重公平,三是强调责任。
这些共同点,为现代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既要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鼓励民间参与;既要确保分配公平,也要尊重受助者的尊严;既要强调富人的责任,也要培养全社会的互助精神。
?
十、俭与丰的平衡:可持续的分济之道?
原思的清俭与九百粟的丰厚,形成了一种平衡:个人节俭,才能有更多资源用于分济;而分济合理,才能让节俭有意义。
这种平衡,是可持续分济的关键。
?
《墨子?节用》中“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的说法,与原思的节俭精神一致。
但墨子过度强调节俭,甚至反对必要的消费,而孔子则主张“俭而不吝”
——节俭但不吝啬,该用则用,该分则分。
《论语?述而》中“奢则不孙,俭则固”
的说法,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
?
现代社会面临着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更需要平衡俭与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倡导节俭,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分配,确保资源用在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展上。
只有这样,才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