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 孔子的分济哲学(3 / 8)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的自律;孔子的“受”
,也不是贪婪的占有,而是“受之有道,用之有方”
的担当。
这种辩证关系,在《孟子?万章下》里有更清晰的阐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有“取予有节”
的说法,与孔子的财富观一脉相承。
原思最终接受了九百粟,但将其中的六百粟分给了邻里乡党,自己只留下三百粟。
《孔子家语》记载:“思每食,必召三二贫士共餐,粟饭藜羹,谈笑风生。”
这种“受而能分”
的智慧,比单纯的“辞”
更难能可贵。
?
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这段对贫富不均的感叹,反衬出孔子“分济哲学”
的前瞻性——合理分配财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
六、粟米的旅程:从仓库到餐桌?
九百粟从官仓到邻里餐桌的旅程,是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
在山东曲阜的“孔子故里园”
,有组蜡像还原了这个过程:原思带着弟子在仓前称重,贫户们排着队领取,有人用布袋子装,有人用陶罐盛,有人背着孩子,有人拄着拐杖。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他领了粟米后,没有回家,而是先送给了巷尾的盲眼老人。
?
在陕西西安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粟米流转”
图:从收割、入仓、分配到烹饪,每个环节都有多人参与。
其中分配环节画着一位官员(疑似原思)正在用斗量粟,旁边的题记是“与邻共,和为贵”
。
这与《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的说法相呼应——粟米的流动,促进了社群的和谐。
?
现代社会的“粟米旅程”
更加复杂,但本质未变。
从农民种植、企业加工、市销售到家庭消费,每个环节都涉及分配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而同时有8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这种反差,让孔子“分济哲学”
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减少浪费,合理分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
七、家宰的责任:管理者的伦理课?
原思作为家宰,其职责不仅是管理事务,更是分配资源。
孔子的“九百粟之教”
,实际上是给管理者上的一堂伦理课: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掌握的资源越多,越要公平分配。
?
在《尚书?大禹谟》中,“正德、利用、厚生”
被视为官员的三大职责,其中“利用”
就是合理利用资源,“厚生”
就是让百姓生活富足。
原思后来在鲁国推行的“均粟法”
,正是对这三大职责的实践:通过正德确保分配公平,通过利用提高粟米效用,通过厚生改善民生。
?
现代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与孔子的管理伦理有相通之处。
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员工、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负责。
这就像原思不仅要对孔子负责,还要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