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 孔子的分济哲学(2 / 8)
/p>
有一次,子贡带着车马随从拜访原思,看到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袍子,踩着草编的鞋子,正在院里劈柴。
《庄子?让王》记载了这段对话:“子贡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吾贫也,非病也。
’”
这番话后来被刻在曲阜孔庙的“论语壁”
上,与颜回“不改其乐”
的典故相邻,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
三、孔子的分济哲学:从独善到兼济?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这句话,并非随口而言。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曾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不足?”
这种“藏富于民”
的思想,在九百粟的分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不希望原思将粟米据为己有,而是要让它流动起来,像渠水灌溉田野般,滋养整个社群。
?
在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考古人员现过一处战国时期的“惠民仓”
,仓内有铭文:“粟米者,天之所生,地之所出,当与民共之。”
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描述,或许正是这种分济哲学的理想图景——粟米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社群的共有资源,管理者的责任是让它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
孔子的弟子曾记录过他分粟的标准:“老而无妻者,粟月一斛;老而无夫者,粟月八斗;少而无父者,粟月六斗;壮而无业者,粟月五斗。”
这些数字被刻在山西侯马的陶片上,旁边画着不同的人像:拄杖的老人、抱孩子的寡妇、读书的少年、耕作的农夫。
这张“分济图谱”
,让九百粟有了具体的去向,也让原思明白了夫子的深意。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邻里乡党的范围:社群伦理的边界?
“邻里乡党”
在《周礼》中有明确的界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算成今天的概念,大约是从街坊到乡镇的范围。
孔子让原思将粟米分给这些人,暗含着“由近及远”
的社群伦理——先照顾身边的人,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邻人共粟”
的记载:“癸巳卜,贞:邻人缺粟,合族共之,吉。”
这种氏族社会的互助传统,被孔子展为更系统的伦理规范。
《论语?里仁》中“德不孤,必有邻”
的说法,正是这种伦理的体现——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他会得到邻里的支持;而支持邻里,也是品德的体现。
?
原思后来制定了“分粟三法”
:一是“即时济”
,对突然断粮的家庭给予应急粟;二是“定期济”
,每月给孤寡老人放定额粟;三是“生产济”
,给缺种子的农户提供谷种。
这种做法被记录在《原宪治鲁》的竹简里,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其中“生产济”
的条目下写着:“授人以粟,不如授人以种,一季之种,可收十季之粟。”
?
五、辞与受的辩证法:君子的财富观?
原思的“辞”
与孔子的“受”
,构成了君子对待财富的两种态度。
原思的“辞”
,不是虚伪的谦让,而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