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骍角之光 不问出身的人才观(2 / 10)
《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战国时期的苏秦,出身农家,曾因游说诸侯失败而被家人嘲笑。
但他没有放弃,头悬梁、锥刺股,最终佩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自述:“臣,东周之鄙人也,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幐担囊,南至秦。”
汉代的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后来凭借战功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卫青者,平阳人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为侯家骑,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印证了孔子“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的观点。
他们就像那些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尽管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四、“用”
与“舍”
的权力博弈
在春秋时期,“用”
与“舍”
的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
他们往往根据出身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而忽视其才能。
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挑战这种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由出身决定,而应由其品质和才能决定,即便是山川神灵,也不会拒绝优秀的人才。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了一个“晏子论士”
的故事:齐景公想重用出身贵族的公孙灶,晏子却推荐了出身低微的穰苴。
齐景公说:“穰苴出身微贱,如何能担当大任?”
晏子回答:“夫贤不肖,在德不在位;在能不在禄。
穰苴虽贱,有大才,可退敌国,安社稷,为何不用?”
齐景公最终采纳了晏子的建议,穰苴果然大败晋军。
这种“用贤不用贵”
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展。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提出“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让出身低微的人有了上升的通道。
在陕西咸阳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明确规定:“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虽有贱民,有此五善,亦当举用。”
五、毛色与才能的隐喻
“骍且角”
不仅是对牛的外在描述,更是对人才内在品质的隐喻。
“骍”
指毛色纯赤,象征着纯正的品德;“角”
指犄角端正,象征着出众的才能。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比出身更重要。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评价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是商人出身,在当时被视为“贱业”
,但孔子却十分欣赏他的才能。
在山东曲阜孔庙的“圣迹图”
中,有一幅“子贡辩难”
图:子贡正在与卫国大夫辩论,言辞犀利、逻辑清晰,周围的人无不赞叹,而他的商人身份早已被人们淡忘。
汉代的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这种观点与孔子的人才观不谋而合。
王充本人出身“细族孤门”
,但他凭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