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骍角之光 不问出身的人才观(1 / 10)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鲁哀公七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祭祀场地上,一匹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牛犊正不安地刨着蹄子。
负责祭祀的官员皱着眉头打量它,又瞥了一眼不远处那匹毛色杂乱的犁牛——这匹良种牛犊,竟是那匹拉犁的普通母牛所生。
站在人群中的仲弓握紧了拳头,夫子前日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一、牛犊的血统与祭祀的规矩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祭祀用牛的记载。
商王祭祀时,对牛的毛色、品种、年龄都有严格规定,只有“纯色、无杂毛、牛角端正”
的牛才能用于祭祀山川神灵,而拉犁的耕牛及其后代,即便符合条件,也被排除在外。
这种“以出身定贵贱”
的规矩,在西周时期被写入《周礼?春官?大司乐》:“凡祭祀,用骍牲,必纯色,其系世不杂。”
春秋时期,这种规矩依然盛行。
鲁国的《祀典》明确规定:“犁牛之子,虽骍角,不得入太庙。”
这里的“犁牛”
,不仅指拉犁的牛,更象征着出身低微的人;“骍且角”
则代表着优秀的品质和才能。
在山东博物馆藏的战国铜器“子仲姜盘”
上,刻有一幅“祭祀选牛”
图:一位官员正指着一匹犁牛之子摇头,而那匹牛犊的毛色纯赤、犄角端正,与旁边被选中的牛犊别无二致。
孔子为何要打破这种规矩?这与他“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在《论语?先进》中,他的弟子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也有贫士如颜回、子路,甚至还有商人子贡。
这种打破阶层壁垒的做法,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就像要用犁牛之子祭祀一样,挑战着固有的等级秩序。
二、仲弓的出身与孔子的赏识
仲弓,即冉雍,是孔子弟子中以“德行”
着称的人物。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弓父,贱人。”
这里的“贱人”
,指的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可能是农夫或工匠。
在河南偃师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幅“仲弓问学”
图:仲弓穿着粗布衣服,站在孔子面前,神情恭敬,而旁边的其他弟子多穿着锦缎长袍,形成鲜明对比。
孔子却对仲弓十分赏识,曾说:“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意思是仲弓有能力担任一方长官,这在等级森严的春秋时期,是对出身低微者的极高评价。
在山东邹城的孟庙中,有一块元代石碑,刻着“仲弓治政”
的故事:仲弓在季氏家做家臣时,推行“举贤才、平赋税”
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而那些出身贵族的家臣却因循守旧,政绩远不如他。
孔子用“犁牛之子”
比喻仲弓,既是对他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当时社会“唯出身论”
的批判。
在《孔子家语?辨政》中,记载了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季康子问孔子,为何重用仲弓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孔子回答:“夫取人以行,不以言;用人以才,不以势。”
这种“重才能、轻出身”
的观点,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
三、历史上的“犁牛之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犁牛之子”
式的人物,他们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商朝的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奴隶,因厨艺精湛被商汤现,后来辅佐商汤灭夏建商,成为一代贤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