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汶上之风 闵子骞的拒仕操守(4 / 15)

加入书签

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界限”

是重要的精神符号,既包括地理界限,也包括伦理界限、原则界限。

地理界限与心理界限:汶水是地理上的鲁齐边界,更是闵子骞心理上的“义利之界”

这种“以地明志”

的方式,在文学中反复出现:屈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用苍天为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用尊严为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用生死为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逾越与不可逾越:有些界限可以逾越,如“入境问俗”

;有些界限绝不能逾越,如“饿死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是阶级界限;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是人性界限。

闵子骞的界限,属于后者——关乎人格尊严与道德底线,一旦逾越,便不成其为人。

动态的界限与坚守的内核:界限的形式会变,但内核不变。

在现代社会,汶水可能变成一份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一份违背良知的工作指令,一次需要妥协的利益交换。

拒绝的方式也可能不是“逃往汶上”

,而是辞职、举报、沉默的抗议,但那种“有所不为”

的精神,始终是文明的脊梁。

江苏苏州的沧浪亭,有幅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里的“清风明月”

,便是无形的界限——物质可以有价,精神操守却无价。

闵子骞望向汶水的那一刻,看到的正是这种无价的坚守。

七、“不仕”

与“仕”

:士人的双重选择

闵子骞的拒仕,不是否定“仕”

本身,而是否定“不义之仕”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但前提是“邦有道”

孔子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论语?公冶长》),展现了士人“仕”

与“不仕”

的灵活选择。

有道则仕: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士人应积极出仕,施展抱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将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种“仕”

,是“达则兼济天下”

的担当。

无道则隐:当政治黑暗时,士人应退隐自保,保持操守。

孔子周游列国“干七十余君而无所遇”

,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典籍,“笔则笔,削则削”

,修《春秋》以明志。

这种“隐”

,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穷则独善其身”

的智慧。

隐而不废:即使不仕,士人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影响社会。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通过着书立说传播思想;东汉的郑玄,拒绝董卓、袁绍的征召,“括囊大典,网罗众家”

,注疏群经,成为经学大师。

这种“隐”

,是另一种形式的“仕”

闵子骞的拒仕,属于“无道则隐”

,但他并未消极避世。

《孔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