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陋巷之乐 颜回精神的千年回响(2 / 15)
的竹器,《礼记?曲礼》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可见箪是最普通的食器;瓢是剖开葫芦做成的饮水器,《诗经?小雅?瓠叶》有“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瓠(葫芦)是平民最常用的器物。
颜回选择箪食瓢饮,并非被迫,而是主动摒弃物质的奢华,正如《论语?述而》中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饮食与德行的关联:儒家将饮食与德行紧密相连,《论语?乡党》详细记载了孔子的饮食规范,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强调饮食的节制与礼仪。
颜回的箪食瓢饮,是对这种饮食伦理的极致践行——不是追求食物的精美,而是保持内心的清明。
《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曾说“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他的志向不在口腹之欲,而在天下大同。
极简生活的现代呼应:颜回的极简生活,与现代的“极简主义”
不谋而合。
现代极简主义主张“少即是多”
,摒弃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专注于生命的本质。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建小屋,过着“一屋、一床、一桌、一椅”
的简朴生活,写下《瓦尔登湖》,他在书中说“我们的生命被琐碎消耗殆尽”
,这与颜回在陋巷中的选择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
考古现的战国时期“彩绘竹箪”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制作精美,说明当时的箪并非都粗糙简陋,颜回的“一箪食”
很可能是刻意选择的朴素。
这种选择告诉我们:物质的简朴不是贫穷的无奈,而是精神自由的前提。
三、人不堪其忧:世俗之忧与圣贤之乐的分野
“人不堪其忧”
的“人”
,指的是世俗之人,他们的“忧”
与颜回的“乐”
形成鲜明分野,这种分野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外在的物质追求与内在的精神满足。
世俗之忧的三重表现:
生存之忧:普通人面对箪食瓢饮、陋巷居住的境遇,先担忧的是基本生存,如“明日之食何在”
“寒冬如何御寒”
。
《诗经?豳风?七月》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正是这种生存之忧的真实写照。
攀比之忧:人在社会中难免相互比较,看到他人锦衣玉食、高屋阔院,再反观自身的简陋,便会产生自卑与焦虑。
《韩非子?喻老》中“咎莫大于欲得”
,指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未来之忧:世俗之人常为未来谋划,担忧年老无依、疾病无医,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让他们无法安于当下。
《论语?卫灵公》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反映了这种普遍心态。
颜回之乐的越性:颜回的“乐”
并非没有意识到贫困的处境,而是不被这种处境所困扰。
他的“乐”
有三重境界:
乐道之乐:颜回在孔子的教导中领悟了“道”
的真谛,这种精神上的收获让他越物质匮乏,正如《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回的“乐”
是“仁者不忧”
的体现。
自得之乐:他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内在的满足,《论语?先进》记载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