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陋巷之乐 颜回精神的千年回响(3 / 15)

加入书签

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种对知识与道德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安命之乐:颜回接受自己的物质境遇,不抱怨、不攀比,如《中庸》所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在接纳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山东曲阜的颜庙“乐亭”

内,有一副楹联:“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中自甘淡泊;数尺地几间屋于圣人侧共仰光华。”

这副楹联准确道出了颜回之乐的本质——不与世俗攀比,只与圣贤对话。

四、回也不改其乐:“乐”

的内涵解构

颜回的“乐”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学者对其内涵多有阐释,从不同角度揭示这种精神状态的丰富性。

乐道之乐:东汉郑玄注《论语》时说“乐在道,不在贫”

,明确指出颜回的乐源于对“道”

的追求。

这里的“道”

即儒家的仁道、礼乐之道,颜回在践行道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

《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曾对孔子说“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他的快乐在于对道的信仰与践行。

好学之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故夫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叹美之”

,并认为这种乐“盖其心有足焉,不以贫窭为忧,而以学道为乐也”

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好学”

的一个,《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2过,不幸短命死矣”

,对知识的渴求与领悟,让他在陋巷中也能自得其乐。

心斋之乐:庄子虽非儒家,却对颜回的境界多有推崇,《庄子?人间世》记载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

,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颜回的“不改其乐”

,与这种“心斋”

的虚静状态相通,越了感官的局限,达到内心的澄明。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颜回的乐,是一种绝对的乐,是于环境的乐”

,这种乐不是情绪的波动,而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周易?系辞》所言“乐天知命,故不忧”

五、孔子的双重赞叹:“贤哉回也”

的深意

孔子对颜回的赞叹重复了两次,这种重复在《论语》中极为罕见,蕴含着孔子对颜回的特殊情感与深刻期许,也反映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第一次赞叹:对颜回人格的肯定:“贤哉回也!”

的第一个“贤”

,指的是颜回在贫困中的坚守。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见过太多为富贵而放弃原则的人,如《论语?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而颜回在极端贫困中仍能坚守道,这种“贫贱不能移”

的品格,让孔子由衷赞叹。

第二次赞叹:对儒家理想的寄托:第二个“贤哉回也!”

的赞叹,越了对个人的肯定,指向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境界是“士志于道”

的完美体现,是每个儒生都应追求的目标。

《论语?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