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由户之道 孔子的正道之问(2 / 8)

加入书签

须经过户一样,做人做事也必须遵循正道。

三、“斯道”

的内涵:儒家正道的核心要义

孔子所说的“斯道”

,即儒家追求的正道,其核心是“仁”

,围绕“仁”

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做人、做事、治国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构成了儒家正道的丰富内涵。

“仁”

是“斯道”

的核心:“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斯道”

的根本。

孔子对“仁”

的解释虽然多样,但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

;《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爱人”

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普遍情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遵循“斯道”

,先要做到“仁”

,心中有爱人之心,行为有爱人之举。

“礼”

是“斯道”

的规范:“礼”

是“仁”

的外在表现,是“斯道”

的具体规范。

《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说明“礼”

是实现“仁”

的途径。

“礼”

包括各种礼仪、制度、规范,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有“礼”

的规定。

遵循“礼”

,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这些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义”

是“斯道”

的准则:“义”

是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斯道”

的重要准则。

《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强调君子应该以“义”

为行动的指南。

“义者,宜也”

,即行为要适宜、正当。

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要以“义”

为重,做到“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在处理事情时,要符合“义”

的要求,做到“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智”

是“斯道”

的前提:“智”

是认识“斯道”

、践行“斯道”

的前提。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知者不惑”

,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不被迷惑,从而正确地遵循“斯道”

“智”

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对“仁”

“礼”

“义”

的理解和把握。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强调了学习对于理解“斯道”

的重要性。

“信”

是“斯道”

的保障:“信”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践行“斯道”

的保障。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将“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