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由户之道 孔子的正道之问(3 / 8)

加入书签

比作车辆的关键部件,说明没有“信”

,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信”

要求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论语?子路》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

,强调了“信”

的重要性。

“斯道”

的内涵表明,儒家的正道是一个以“仁”

为核心,以“礼”

“义”

“智”

“信”

为支撑的完整体系,这套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是社会和谐有序的保障。

四、“何莫由斯道也”

的困惑:孔子时代的正道迷失

孔子出“何莫由斯道也”

的困惑,源于他所处的时代正道迷失的现实。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不再遵循儒家倡导的正道,而是追求私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这种现实让孔子感到痛心和困惑。

政治领域的正道迷失:在政治领域,诸侯争霸,大夫专权,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有的礼乐制度被破坏。

《论语?季氏》中,孔子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舞,季氏作为大夫,用八佾舞是僭越行为,违反了政治正道。

各国诸侯也不再遵循“以德治国”

的原则,而是采用武力和权谋,如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实则谋取霸权;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确立霸权,也是依靠武力。

社会伦理的正道迷失:在社会伦理方面,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成为普遍现象。

《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说明当时的社会伦理已经严重失序。

儿子弑父、臣子弑君的事件时有生,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的“赵盾弑其君”

,虽然赵盾并非直接凶手,但因未能阻止弑君行为,被孔子记载为“弑君”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的败坏。

个人行为的正道迷失:在个人行为方面,人们不再注重品德修养,而是追求名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批评“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明当时有很多人通过花言巧语、伪装和善来谋取私利。

《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指出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人,会招致很多怨恨,这也是个人行为正道迷失的表现。

孔子对正道迷失的现实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够推行“斯道”

的国家,但最终未能如愿。

他看到很多人明明知道正道所在,却偏偏选择旁门左道,就像明明有门户可以走出房屋,却偏偏要翻墙越窗一样,这种行为让他感到困惑和痛心。

五、历史中的“由户”

与“不由户”

:正道与歧路的较量

在中国历史上,“由户”

(遵循正道)与“不由户”

(违背正道)的较量从未停止,无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印证了遵循正道的重要性和违背正道的危害性,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理解孔子的叩问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商汤与夏桀:正道兴邦与歧路亡国:商汤是夏朝末年的部落领,他遵循“仁政”

的正道,关心百姓疾苦,任用贤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夏桀则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荒淫无道,残害百姓,违背了正道,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