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质彬彬 君子的中和之美(1 / 1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鲁都晨雾中的箴言:文与质的千古之辨
鲁定公十三年的清晨,曲阜城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洙水河畔的杏坛却已响起弟子们的诵读声。
孔子坐在讲坛之上,看着子路因争论而涨红的脸,又望见子贡欲言又止的神情,轻轻放下手中的《诗经》竹简。
方才讨论“何为君子”
时,子路拍着胸脯说:“君子当如猛虎下山,行得正、做得直,何须那些繁文缛节?”
子贡则摇头反驳:“君子若无文采,与乡野村夫何异?言谈举止皆有章法,方能彰显君子气度。”
两人各执一端,引得众弟子议论纷纷。
孔子抬手示意安静,目光扫过在场的弟子,缓缓开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话音落下,晨雾似乎都凝滞了片刻。
子路低头沉思,子贡若有所悟,弟子们脸上的困惑渐渐被释然取代。
这句穿越两千五百年的箴言,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人格修养的尺度。
它不否定质朴的本真,也不排斥文采的修饰,而是在二者之间划出一道微妙的界限——过犹不及,唯有平衡,方能成就君子之境。
二、“质”
的本真:生命底色中的道德基因
“质”
在甲骨文中作“斦”
,像两把斧头劈砍原木的纹路,本义为未经雕琢的木材。
《说文解字》释为“以物相赘”
,段玉裁注“质,本也”
,可见其核心是“本源”
与“根本”
。
在儒家语境中,“质”
是人的内在品性,是未经修饰的生命底色,蕴含着道德的原始基因。
“质”
是与生俱来的善端。
孟子提出的“四端说”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正是“质”
的自然流露。
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和田玉,虽无光泽却藏温润,人的“质”
亦是如此。
《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在乡人中“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这种讷于言的状态,正是“质”
的本真呈现。
他见孺子将入于井,会本能地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无需刻意的反应,便是“质”
中善端的自然迸。
“质”
是道德修养的根基。
荀子虽主张“性恶论”
,却也承认“化性起伪”
需以“质”
为基。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却能“不改其乐”
,这份安贫乐道的坚守,正是“质”
经过淬炼后的境界。
它如同大树的根系,深埋地下默默汲取养分,若根基不牢,再繁茂的枝叶也会枯萎。
子路初见孔子时“冠雄鸡,佩豭豚”
,浑身透着粗野之气,但其“质”
中的勇毅正直,正是孔子愿意教导他的根本原因。
“质”
是行为处事的内在依据。
一个人的言行终究由“质”
决定,就像泉水的清浊取决于源头。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这份虔诚源自“质”
中的孝与忠;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种审时度势的智慧,根植于“质”
中的明辨是非。
《左传》记载石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