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由户之道:孔子的正道之问(1 / 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一、曲阜陋巷的叩问:门与道的隐喻
鲁哀公十一年的深秋,曲阜城笼罩在萧瑟的寒意中。孔子站在颜回故居的巷口,望着那扇斑驳的木门,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不久前,这位最得意的弟子因病离世,只留下这间简陋的居所,和那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千古绝唱。
弟子们见夫子久久不语,便轻声问道:“夫子,颜回已去,您为何仍在此徘徊?”
孔子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围拢的弟子,又望向远处城墙的垛口,长叹一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谁能走出屋子不经过门户呢?为什么没有人遵循这条正道呢?
这句看似平淡的诘问,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弟子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们知道,夫子口中的“户”,不仅是颜回故居的木门,更是每个人生活中必须经由的路径;而“斯道”,也不仅是行走的道路,更是儒家追求的仁道、正道。
孔子的叩问,蕴含着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洞察:就像出门必须经过门户一样,做人做事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正道。可现实却是,很多人明知正道所在,却偏偏选择旁门左道,这正是孔子感到困惑与痛心的地方。
二、“户”的象征:从物理空间到人生路径
要理解孔子的叩问,首先需要解析“户”的多重象征意义。在古代汉语中,“户”的含义远不止于物理意义上的门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理解“道”的重要切入点。
物理空间的“户”:“户”在甲骨文中像一扇门的形状,《说文解字》释为“护也,半门曰户”,指单扇的门(双扇为“门”)。在古代建筑中,户是房屋的出入口,是内外空间的分隔与连接。一个人要走出房屋,必须经过户,这是无法回避的物理事实。《礼记?曲礼上》“入户奉扃,视瞻毋回”,强调进入门户时要遵守礼仪,可见“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秩序的“户”:在宗法制度下,“户”是家庭的象征,“户”的数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这里的“户”是户籍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的组织秩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生活在“户”内,必须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秩序,才能正常生活。
人生阶段的“户”: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户”,即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必须遵守的规则。《礼记?内则》记载了从出生、成长、婚嫁到衰老的各种礼仪,这些礼仪就像人生的“户”,指引着人们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比如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成年,这就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户”,必须经由这个“户”,才能被社会认可为成人。
“户”的象征意义表明,无论是物理空间、社会秩序还是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必须经由的路径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客观规律,无法违背。孔子以“户”为喻,正是要说明“道”的必然性——就像出门必须经过户一样,做人做事也必须遵循正道。
三、“斯道”的内涵:儒家正道的核心要义
孔子所说的“斯道”,即儒家追求的正道,其核心是“仁”,围绕“仁”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做人、做事、治国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构成了儒家正道的丰富内涵。
“仁”是“斯道”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斯道”的根本。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样,但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爱人”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普遍情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