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质彬彬 君子的中和之美(6 / 11)

加入书签

的历史回响:从汉唐到明清的诠释与实践

孔子的文质之辨,如同一条隐秘的线索,贯穿中国思想史。

历代学者对“文”

与“质”

的诠释与实践,不断丰富着“文质彬彬”

的内涵。

汉唐:制度层面的文质调和。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文帝景帝“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

,重“质”

轻“文”

,虽造就文景之治,却也导致礼制废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用“文”

的教化弥补“质”

的不足,形成“霸王道杂之”

的治理模式,实现了制度层面的文质平衡。

唐代魏征提出“明德慎罚”

,既强调“德主刑辅”

的“质”

,又完善“唐律疏议”

的“文”

,使贞观之治成为“文质彬彬”

的治世典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代:理学视角下的文质重构。

程朱理学将“文质”

与“理气”

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哲学内涵。

朱熹认为“质者,理也;文者,气也”

,主张“文”

需体现“理”

的本质,反对“文胜质”

的虚浮。

二程强调“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敬”

是“质”

的修养,“致知”

是“文”

的积累,二者相辅相成。

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批判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主张“文以载道”

,让“文”

回归“明道致用”

的“质”

,正是理学文质观在文学领域的实践。

苏轼则以“胸有成竹”

的创作理念,将“质”

的生活积累与“文”

的艺术表达完美融合,其诗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成为宋代“文质彬彬”

的文学标杆。

明代:心学与实学的文质对话。

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质”

是本心良知,“文”

是良知的用流行。

他批评“记诵之学”

是“文胜质”

,强调“知行合一”

——“质”

的良知需通过“文”

的实践体现。

李贽的“童心说”

则更重“质”

的本真,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的僵化“文”

,主张“文”

应自“最初一念之本心”

与此同时,徐光启等实学家注重“经世致用”

,将“文”

的典籍知识与“质”

的科技实践结合,编着《农政全书》时,既引经据典(文),又收录农谚歌谣(质),展现了实学派对“文质彬彬”

的独特诠释。

清代:朴学与文学的文质回归。

乾嘉朴学倡导“实事求是”

,反对宋明理学的空疏,强调“质”

的实证精神。

戴震主张“由词以通其道”

,通过训诂考据(文)探求经典本义(质),实现“文”

与“质”

的统一。

文学领域,桐城派提出“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