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质彬彬 君子的中和之美(7 / 11)
理、考据、辞章”
三者合一,“义理”
是“质”
的核心,“考据”
与“辞章”
是“文”
的支撑,其散文“清真雅正”
,正是“文质彬彬”
的文风体现。
曹雪芹的《红楼梦》则通过贾宝玉这一形象,演绎了“文质”
的辩证——他既通诗词歌赋(文),又怀赤子之心(质),其“偏僻乖张”
恰是对“文胜质”
的世俗礼教的反抗,最终在“质”
的本真与“文”
的才情中,塑造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中和之美”
的人格形象。
历代学者对“文质”
的诠释虽各有侧重,却始终围绕“平衡”
这一核心。
他们的探索证明,“文质彬彬”
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时代展不断调整的动态智慧,这种智慧让儒家的君子之道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九、文质之辨的现代回响:从人格修养到社会治理
进入现代社会,“文质彬彬”
的理念依然焕着强大的生命力。
它从个人修养的标尺,拓展到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为现代问题提供着传统智慧的解决方案。
个人成长中的文质平衡。
现代教育常陷入“重文轻质”
或“重质轻文”
的误区:应试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灌输(文),忽视品格培养(质);某些“成功学”
则鼓吹“狼性精神”
(质),摒弃基本礼仪(文)。
真正的教育应如蔡元培所言“养成健全之人格”
——既传授科学知识(文),又培育道德情操(质)。
钱学森“集大成得智慧”
的成长路径便是典范:他既精通工程力学(文),又心怀“回国效力”
的赤诚(质),在“文”
与“质”
的平衡中,成为“中国航天之父”
。
文化建设中的文质调和。
当下文化领域存在两种极端:一是“复古主义”
的“质胜文”
,将传统礼仪教条化,忽视现代社会的“文”
的创新;二是“西化主义”
的“文胜质”
,盲目模仿西方文化形式,丢失民族文化的“质”
的根基。
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正是现代文化的文质观——“各美其美”
是坚守自身文化的“质”
,“美人之美”
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文”
,“美美与共”
实现“文质彬彬”
的文化融合。
故宫文创的成功,便在于既保留了文物的历史“质”
感,又融入现代设计的“文”
巧,让传统文化在“文”
与“质”
的平衡中焕新生。
国际关系中的文质之道。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交往同样需要“文质彬彬”
:“质”
是国家实力与核心利益,“文”
是外交礼仪与国际规则。
过度强调“质”
的强硬而忽视“文”
的协商,会导致冲突对抗;只讲“文”
的妥协而放弃“质”
的底线,则会丧失国家尊严。
现代社会的文质之辨,虽形式与古代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平衡”
——在本真与修饰、内涵与形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