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质彬彬 君子的中和之美(8 / 11)

加入书签

、原则与变通之间,找到适合时代的中和之道。

十、艺术领域的文质实践:从书画到戏曲的中和之美

艺术是“文质彬彬”

最直观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从不追求极致的“文”

或“质”

,而是在二者的平衡中营造“中和之美”

,这种追求贯穿于书画、戏曲、建筑等各个领域。

书法中的文质交融。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魅力正在于“文”

与“质”

的完美平衡:“质”

是书写时的真情实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的愉悦心境;“文”

是精湛的笔法章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的线条艺术。

颜真卿《祭侄文稿》则更显“质”

的力量,笔画中的顿挫撕裂,是痛失亲人的悲愤本真,而严谨的结体布局,又体现“文”

的法度,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

的书法理念,主张“质”

的意趣高于“文”

的成法,但他的书法仍“点画信手烦推求”

,可见“文”

的功底是“质”

的表达基础。

绘画中的形神兼备。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

是“质”

的自然本真,“心源”

是“文”

的艺术提炼。

顾恺之“以形写神”

,主张“文”

的形似需服务于“质”

的神韵;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将“文”

的文学意境融入“质”

的山水形态,开创水墨山水画。

八大山人的作品,笔墨极简(文)却意境孤高(质),鱼鸟的“白眼向人”

,是“质”

的愤世嫉俗通过“文”

的艺术夸张得以表达。

郑板桥“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强调“质”

的生活观察是“文”

的笔墨表现的前提,其竹画“瘦劲孤高,枝枝傲雪”

,正是“文质彬彬”

的艺术典范。

戏曲中的虚实相生。

中国戏曲的“写意”

美学,是“文质彬彬”

的极致体现。

“质”

是剧情的情感内核——《窦娥冤》的悲愤、《西厢记》的爱恋;“文”

是表演的程式技巧——唱念做打、手眼身法。

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既通过“卧鱼”

“衔杯”

等“文”

的程式展现贵妃的雍容,又以眼神身段传递“质”

的哀怨,让观众在虚实之间感受人物内心。

京剧的“一桌二椅”

看似简单(质),却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文)变幻出厅堂、战场、闺房等不同场景,这种“简于形而丰于心”

的艺术,正是“文质彬彬”

的魅力所在。

建筑中的天人合一。

故宫的建筑处处体现“文质”

平衡:“质”

是“天子居中”

的礼制内核,“文”

是“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的布局艺术;太和殿的雕梁画栋(文)彰显皇权的威严(质),御花园的自然山石(质)又中和了建筑的庄严(文)。

苏州园林则更重“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