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智水仁山生命之境(2 / 8)
录“龙湫飞瀑”
的成因;在云南,他深入溶洞,用烛火测量深度,记载石笋的生长规律。
他在游记中写道:“水之奇,在其变;山之妙,在其幽。”
这种在游历中探索、在流动中求知的精神,正是“知者乐水”
的鲜活注脚。
近代的钱学森,堪称“智慧如水”
的典范。
他在美国学习航空工程,却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转而研究火箭技术;回国后,既主持“两弹一星”
研,又创立“工程控制论”
,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他曾说:“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如同水的流动,不能停滞。”
在研制导弹时,他提出“总体设计部”
理念,协调数百个科研单位,像调度水流一样整合资源,最终实现突破。
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展现了现代智者的“动”
与“乐”
。
当代的袁隆平,在稻田中践行着智者的灵动。
他突破“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
的定论,从天然杂交稻中获得灵感,历经数千次试验,终于培育出杂交水稻。
在研究中,他不固执于实验室数据,而是走向田间,跟随水稻生长的节奏调整方案,如同农夫观察水流灌溉的规律。
他说:“我的灵感常来自田间,水稻在生长,我的思想也在流动。”
这种在实践中变通、在探索中快乐的精神,正是“知者乐水”
在当代的延续。
二、仁者乐山:在沉静中沉淀生命厚度
山是大地的脊梁,它巍峨挺拔,稳重坚定,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形。
仁者如山峰顶立地,在沉静中坚守道义,于坚守中沉淀生命的厚度。
西周的伯夷、叔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互让王位,逃往周国;武王伐纣时,他们叩马而谏;商亡后,不食周粟,隐居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孔子称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这种坚守原则、不为利动的品格,正是“仁者乐山”
的古老诠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东汉的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昌邑县令王密深夜送黄金十斤,说:“暮夜无人知。”
杨震斥责:“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王密羞愧而退。
他一生为官清廉,人称“关西孔子”
,临终前仍叮嘱子孙:“我死后,以杂木为棺,布单裹身,勿设祠堂。”
这种“慎独”
的坚守,如同华山的险峻,不容丝毫妥协,彰显了仁者“静”
的特质。
东晋的陶渊明,厌倦官场腐败,毅然归隐庐山脚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
他在《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种与山相融的宁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道义坚守。
他拒绝州官的征召,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种在清贫中坚守本心的沉静,如同庐山的云雾,虽淡却有千钧之力。
唐代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心怀天下,其诗如“泰山北斗”
,厚重深沉。
安史之乱中,他目睹民生疾苦,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名句;在成都草堂,他虽贫病交加,仍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呐喊。
他的坚守如同华山的岩石,历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