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智水仁山生命之境(3 / 8)

加入书签

磨难而不改其志,晚年在夔州,他登白帝城楼,写下《登高》,虽感叹“艰难苦恨繁霜鬓”

,却依然心系家国。

这种在苦难中沉淀的仁爱,彰显了仁者“静”

中的力量。

宋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如岳阳楼旁的君山,沉稳而厚重。

他在《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中写道:“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进退圣人心。”

虽多次被贬,却始终以民生为念:在苏州治水,在西北戍边,在朝廷推行新政。

他镇守延州时,西夏人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却不知他深夜仍在灯下研究边防图,其沉静中的担当,正是仁者乐山的写照。

明代的王守仁,被贬龙场驿时,于阳明洞静坐悟道,提出“心即理”

的哲学思想;平定宁王叛乱时,他不动声色,调度有方,看似沉静,实则胸有丘壑。

他在《传习录》中说:“静处体悟,事上磨炼,如大山屹立,风雨不动。”

在治理地方时,他推行“南赣乡约”

,教化百姓,如同山涧清泉滋养万物,这种“静”

中的作为,展现了仁者的刚柔并济。

清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展现出山岳般的坚定,被流放伊犁后,却不沉沦,而是带领百姓修水利、垦荒地,留下“林公渠”

“坎儿井”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种无论顺逆都坚守家国大义的品格,如同天山般巍峨,在沉静中彰显力量。

他绘制的《西域水利图》,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印证了仁者“静”

中的创造力。

近代的梁漱溟,被誉为“最后的儒家”

,一生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信念。

他在五四运动后,不盲从西化潮流,而是深入乡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在历次政治风波中,始终直言不讳,坚持独立思考。

他说:“我的心如同泰山,不因风雨而动摇。”

晚年时,他仍在着述讲学,沉静如古松,其生命的厚度恰如泰山的岩层,层层积淀着仁者的坚守。

当代的张桂梅,在滇西大山中践行着仁者的沉静。

她创办华坪女高,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五点起床,陪学生晨读,夜晚十二点才休息,身患二十多种疾病却不肯停歇。

她拒绝媒体过度宣传,只愿默默守护女孩们的求学梦,如同山巅的灯塔,不事张扬却照亮前路。

她说:“我愿做大山里的一块石头,为孩子们铺就一条路。”

这种在坚守中奉献的精神,正是“仁者乐山”

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三、动与静的交响:生命境界的辩证统一

孔子所言的“知者动,仁者静”

,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生命硬币的两面,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境界。

战国时期的墨子,既如水流般奔走呼号,提出“兼爱”

“非攻”

的主张,游说各国阻止战争;又如山峰般坚守信念,弟子三百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他在《墨子》中强调“志不强者智不达”

,将智者的灵动与仁者的坚定结合,其“止楚攻宋”

的壮举,正是动与静的完美协同。

东晋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展现了动与静的交融。

他于暮春之初,与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既赏流水潺潺(动),又观崇山峻岭(静);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