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 仁道的实践路径(3 / 10)
p>圣需借助权力资源,如“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通过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仁可通过个人行动,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通过家庭伦理践行仁道。
其三,目标不同。
圣追求天下太平,如“尧以天下与舜”
,实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仁追求人际和谐,如“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分野,打破了“仁是遥不可及的圣境”
的误解。
子路问“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答“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强调仁的践行完全取决于自身。
正如《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仁是“尽性”
的功夫,圣是“至命”
的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当代社会常将“圣人”
标签贴在道德模范身上,如称特蕾莎修女为“圣人”
,却忽视了她“从身边小事做起”
的仁行——她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垂死病人擦洗身体,为饥饿者提供食物,这些“能近取譬”
的行动,正是“仁”
的体现。
孔子的智慧在于:不否定圣境的崇高,更强调仁行的可行,让普通人在“能近取譬”
中找到道德方向。
三、己欲立而立人:仁道的核心要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孔子对仁的经典诠释,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
“立”
指安身立命,如“三十而立”
的事业根基,《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即建立起稳固的道德与事业基础;“达”
指通达顺遂,如“邦有道,不废”
的境遇顺遂,《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
。
“己欲立”
与“立人”
、“己欲达”
与“达人”
,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成全——正如《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个体的“立”
与“达”
,只有在群体的“立”
与“达”
中才能实现。
春秋时期的晏子,践行“立人达人”
的典范。
他身为齐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却“散千金之财,分衣食之具”
救助宗族;见越石父贤而在缧绁,“解左骖赎之,载归”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