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 仁道的实践路径(5 / 10)
家庭,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将仁道扩展至天下。
邻里关系是“能近取譬”
的延伸。
《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紧接着孔子便以“己欲立而立人”
回应,暗示博施济众需从邻里互助开始。
春秋时期的“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正是强调居住环境中的仁行——如“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乡党》),孔子为去世的朋友料理后事,亲自安排棺椁、祭奠仪式,《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歌曰:‘狸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即使对方行为不当,仍保持对逝者的尊重,便是邻里仁行的范例。
职业场域是“能近取譬”
的拓展。
《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
孔子并非轻视农圃,而是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各自职业中践行仁道:农夫“不违农时”
是对自然的仁,《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是对技艺的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赞美工匠的精益求精;士人“敬其事而后其食”
是对职责的仁,《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
这种“在其位,谋其政”
的职业伦理,正是“立人达人”
在工作中的体现。
孔子的“能近取譬”
,反对“远求而近弃”
的虚伪。
《论语?阳货》批评“乡愿,德之贼也”
,正是因为乡愿“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对远方的苦难慷慨陈词,却忽视身边的责任。
如《孟子?离娄下》记载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对外吹嘘与富贵者交往,“必餍酒肉而后反”
,实则“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这种“不能近取譬”
的伪善,与仁道背道而驰。
五、孔门弟子的仁行实践
孔门弟子中,颜回以“安贫立人”
践行仁道。
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记载“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论语?为政》),在贫困中仍帮助同学解惑,子夏问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颜回以“绘事后素”
点拨,使子夏领悟“礼后乎”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
,颜回“采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