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 圣人的日常(2 / 9)
燕居之时,这种“无怨”
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负面情绪裹挟。
有一次鲁国国君听信谗言,停了孔子的俸禄,弟子们愤愤不平,孔子却在燕居时照常弦歌,他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燕居的安宁,正是应对外界风雨的根基,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
孔子的燕居场所,简朴而雅致。
《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其居所“茨以生茅,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
,屋顶盖着新鲜茅草,门是蓬草编的,门轴用桑树条,窗户是陶瓮破成的,但“弦歌之声不绝”
。
堂屋的西墙设着“俎豆”
(礼器),每逢朔望便擦拭干净,以示对礼的尊崇;东厢房是书屋,“六经”
竹简用韦编捆扎整齐,堆在木架上,便于随时翻阅;庭院里种着“松柏”
“杏树”
,松柏取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论语?子罕》)的坚韧,杏树则是讲学的象征。
有一次子贡建议翻新屋舍,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这种环境与“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的状态相得益彰,外物的简朴反衬出内心的丰盈,就像空谷幽兰,不凭沃土也能散芬芳。
战国时期的庄子,将燕居展为“心斋坐忘”
的修行。
他在《人间世》中说“回坐忘矣。
仲尼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这种燕居,强调通过消解身体感知达到内心虚静,与孔子的“申申如也”
虽路径不同,却都追求“安闲自适”
的境界。
庄子“钓于濮水”
时“持竿不顾”
,拒绝楚王的相位;“曳尾于涂中”
时怡然自得,不羡庙堂的富贵,这种燕居带着隐逸的洒脱。
而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论语?述而》)的简朴,是入世中的坚守。
二者如同山与水,山有山的沉稳,水有水的灵动,共同构成了先秦士人燕居的两种典型形态。
二、申申如也:体态中的修养密码
“申申”
的本义是“伸展”
“舒展”
,《说文解字》“申,神也”
,像闪电曲折伸展之形,引申为“身体正直而不局促”
(刘宝楠《论语正义》)。
孔子燕居时“申申如也”
,不是随意的散漫,而是“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论语?乡党》)基础上的放松——在朝堂上“立则磬折”
(像磬一样微弯腰),在燕居时则“身如弓张而不弛”
;行走时“不履阈”
(不踩门槛),闲坐时则“膝不过矩”
(膝盖不过身前的界限)。
这种体态,是“克己复礼”
后的自然,就像经过训练的舞者,举手投足既合韵律又显自在。
正如《礼记?仲尼燕居》所言“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
在讲解礼仪时,孔子仍保持舒展的姿态,将礼的精神融入体态,让弟子们明白:礼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让人活得更舒展的指南。
“申申如也”
的体态,源于内心的“不忧”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