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 圣人的日常(3 / 9)

加入书签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孔子燕居时,不因“道不行”

而焦虑,故双肩不耸起;不因“贫且贱”

而自卑,故脊梁不弯曲;不因“小人谤”

而愤懑,故胸膛不郁结。

在陈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怒地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申申如也”

地坐在席上,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说完继续“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这种“申申”

的体态,是“仁者不忧”

的外在表现,就像暴风雨中的劲松,根扎得越深,身姿越挺拔。

对比“子路行行如也”

(《论语?先进》)的刚劲,“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论语?先进》)的健谈,孔子的“申申如也”

更显从容。

子路在燕居时仍“冠雄鸡,佩豭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腰间的剑穗都带着勇武之气,坐时膝盖分得很开,像随时要起身战斗;而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燕居时将“厉”

“威”

收敛为“安”

,坐时“两膝如翼”

(自然微张),像鸟儿敛翅栖息。

有一次子路见夫子燕居时“坐不垂堂”

,便说:“夫子为何如此谨慎?”

孔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并非胆怯,而是惜身以行道。”

这种差异,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体态是内心的镜子——子路的刚劲是“义”

的外露,孔子的舒展是“仁”

的内化。

“申申如也”

的现代启示,在于“体态管理”

与“心理健康”

的关联。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舒展的体态”

能促进“积极情绪”

的产生——哈佛大学艾米?卡迪教授的“高能量姿势”

实验证明,抬头挺胸保持两分钟,体内睾酮水平会上升20,皮质醇水平会下降15,使人更自信从容,与“申申如也”

的效果一致。

瑜伽中的“山式站立”

要求“头顶如悬线,尾骨如坠石”

,太极中的“立身中正”

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都是对“申申如也”

的现代诠释,通过调整体态达到内心的平和。

有位职场人分享:“每天下班回家,花十分钟做‘猫牛式’拉伸,感觉白天紧绷的肩膀都舒展开了,焦虑也少了很多。”

这正印证了孔子的智慧:身体的舒展与心灵的放松,本是一体两面。

宋代的程颢,“坐如尸,立如斋”

(《二程遗书》),却“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将“申申如也”

展为“主敬”

的修养——内心恭敬,体态自然舒展。

他在《定性书》中说“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种“动静皆定”

的状态,在燕居时尤为明显。

弟子说他“先生燕居时,虽闭目静坐,腰脊也如弦般挺直,却毫无僵硬之感”

(《朱子语类》)。

有一次程颢生病,弟子们来看他,见他“倚榻而坐,背不靠墙,手不撑物,气息匀长”

,便问:“先生不适,为何不躺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