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 圣人的日常(4 / 9)

加入书签

颢说:“吾身虽病,心不可乱,体不可懈。”

这种“申申”

的体态,是“敬义夹持”

的修养,与孔子燕居时的精神一脉相承。

三、夭夭如也:神情中的温润之光

“夭夭”

本形容草木茂盛,《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描绘桃花含苞待放的娇美,引申为“和悦”

“温润”

(何晏《论语集解》)。

孔子燕居时“夭夭如也”

,是神情的柔和喜悦,不是刻意的微笑,而是“乐在其中”

的自然流露——眼角的细纹里含着暖意,嘴角的弧度像新月初升,既不张扬也不冷漠。

这种神情,源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的内心满足,不因外物得失而改变,就像古井的泉水,无论旱涝都保持恒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夭夭如也”

的神情,是“乐以忘忧”

的写照。

孔子“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这种“乐”

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的精神愉悦。

燕居时,他“读《易》,韦编三绝”

,手指被竹简磨出厚茧仍乐此不疲,子贡问:“《易》理艰深,夫子为何常读?”

孔子“夭夭如也”

地说:“《易》道广大,每读一遍都有新得,如见故人。”

与弟子“言志”

时,听到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的志向,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论语?先进》),那一刻的神情,眉梢眼角都带着向往,像孩童听到动人的故事,“夭夭”

之态与曾皙的志向相呼应。

“夭夭如也”

与“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一脉相承。

“温”

是温和,见孺子入井时“恻隐之心”

的流露;“良”

是善良,遇乡邻有难时“援手之愿”

的显现;“恭”

是恭敬,对长者问礼时“俯身倾听”

的姿态;“俭”

是节俭,食“一箪食”

时“知足常乐”

的坦然;“让”

是谦让,与弟子论道时“不固执己见”

的包容。

这些品德凝聚在神情中,便是“夭夭如也”

有一次孔子见邻居家的孩童在巷口读书,便驻足倾听,孩童现后害羞地低下头,孔子“夭夭如也”

地说:“书读得好,继续努力。”

那神情,像春风拂过麦田,带着鼓励的暖意。

对比“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

(《吕氏春秋?察传》)的锐利,孔子的“夭夭如也”

更显包容。

子夏治学严谨,见错误必纠正,神情常带辨析之锐,像出鞘的剑;而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燕居时将辨析之锐转化为包容之柔,像未出鞘的剑,锋芒藏于鞘中。

有一次子夏指出《诗经》中的一处训诂错误,语气坚定,孔子“夭夭如也”

地说:“汝言有理,吾当改之。”

这种包容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