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 理想的守望(2 / 8)
p>
,在洛阳亲眼见到周公制作的“明堂”
“太庙”
,抚摸着那些刻有“敬德保民”
字样的青铜礼器,或许就在那时,周公的形象开始走进他的梦乡。
中年任鲁国大司寇时,他推行“堕三都”
(拆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城墙),正是践行周公“尊王攘夷”
的理念,试图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秩序。
晚年返鲁后,他“退而修《诗》《书》《礼》《乐》”
,在整理《尚书》时,对《周书》中的《大诰》《康诰》反复批注,那些“明德慎罚”
“惠迪吉,从逆凶”
的字句,都凝聚着他对周公治国智慧的理解。
周公的人格魅力,在细微处更显光辉。
《尚书?金縢》记载,武王伐纣后重病,周公“为三坛同墠,北面而立,植璧秉珪,乃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祷词中说:“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愿以自身代武王死,这份忠诚让孔子每次读到都“未尝不流涕也”
(《孔子家语?致思》)。
而“一沐三捉,一饭三吐哺”
的典故(《史记?鲁周公世家》),更成为孔子修身的范本——周公洗头时三次握着湿接待贤士,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回应访客,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被孔子提炼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论语?颜渊》)的行为准则。
二、梦周公:精神与理想的相遇
春秋时期的人们相信,梦是灵魂与神灵、先祖沟通的桥梁。
《周礼?春官?占梦》详细记载了“六梦”
:“一曰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而梦),二曰噩梦(惊愕而梦),三曰思梦(思念而梦),四曰寤梦(醒时所忆而梦),五曰喜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
,并设“占梦”
官职负责解读,认为“梦之所见,善恶之征”
。
孔子的“梦见周公”
,当属“思梦”
——因日夜思念而在梦中相见,这种相遇不是虚幻的泡影,而是精神世界里理想的具象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子梦中的周公,或许有着清晰的面容。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他在洛阳“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或许梦中的周公就穿着这样的礼衣,戴着“十二旒”
的礼冠,面容温和而庄重。
他们的对话可能围绕着具体的礼仪细节:周公讲解“大射礼”
中“司射”
如何“袒决遂”
(脱袖、戴扳指、穿护臂),示范“乡饮酒礼”
中“主人拜迎宾于门内”
的姿态;也可能探讨治国的根本:周公告诫“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强调“德裕乃身”
(《尚书?康诰》),这些对话与孔子“为政以德”
的理念相互印证,让他在现实中推行仁道时更有底气。
梦见周公的频率,与孔子人生的起伏同步。
三十五岁时,他因鲁国内乱奔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此时对齐景公抱有推行周礼的希望,梦中的周公或许常与他探讨“韶乐尽善”
的奥秘。
五十一岁任中都宰时,他“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