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 理想的守望(3 / 8)

加入书签

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

(《孔子家语?相鲁》),将周公礼乐初步付诸实践,这段时期的梦境可能最为清晰,周公的笑容或许带着赞许。

五十六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参与齐鲁夹谷之会,以周礼挫败齐国的阴谋,“归而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此时理想似乎触手可及,梦中的周公或许与他一同检视会盟的礼器,讨论“以礼治国”

的下一步蓝图。

这些梦境给予孔子的力量,在困厄中尤为明显。

周游列国时,他在卫国被匡人围困,“拘焉五日”

,弟子们恐慌不已,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这份自信,或许正源于昨夜梦中周公的启示——文王的礼乐精神在他身上延续,天不会让这份文脉断绝。

在陈蔡之间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平静地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这份从容,可能来自梦中周公讲述的“三监之乱”

中坚守的往事,让他明白理想之路本就布满荆棘。

三、不复梦见:理想与现实的疏离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中的“久矣”

,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去孔子心中的念想。

从五十六岁离开鲁国到六十八岁返鲁,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经历,像一场漫长的消磨:在齐国,景公虽“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却因晏婴反对而作罢,最终“孔子遂行”

;在卫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询问军事),孔子因“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而遭冷遇;在宋国,“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

,他不得不“微服过宋”

;在郑国,与弟子失散,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

一次次的希望燃起又熄灭,梦中的周公也从清晰变得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远去的背影。

鲁哀公十一年,当孔子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曲阜,看到的是“季氏僭越”

“陪臣执国命”

的残局——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

,孟孙氏在祭祀时唱《雍》诗,这些都是周公礼乐严格禁止的。

鲁哀公虽召见他,却“不能用”

;季康子虽咨询政事,却只关心“军旅之费”

孔子彻底明白,“克己复礼”

的理想在有生之年已难实现,正如他对冉有所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先进》)当理想从“可能”

变为“不可能”

,那个曾在梦中频繁出现的周公,便悄然退出了他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当愿望被现实击得粉碎,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更深层的变化藏在“甚矣,吾衰也”

的叹息里。

此时的孔子已近七十,身体的衰老远比理想的破灭更触目惊心:《论语?乡党》记载他“食不语,寝不语”

,或许是牙齿松动、呼吸不畅;“席不正,不坐”

,可能是腰背酸痛,需要端正坐姿缓解;“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时的“变容”

,或许因视力昏花,需要更专注才能辨认丧服的等级。

生理的衰退带来心理的变化:年轻时“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锐气,渐渐沉淀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