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 理想的守望(8 / 8)
的感慨(不复梦见),但每天清晨的起床铃、课堂上的板书、深夜的灯光,都是她“传梦”
的方式——用知识为女孩们插上翅膀,正如孔子“退而讲学”
传递礼乐精神。
文化领域,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年轻时带着“守护敦煌”
的理想来到大漠(梦周),面对壁画氧化、游客压力,她有过“力不从心”
的时刻(不复梦见),但推动“数字敦煌”
、培养年轻研究员,都是“传梦”
的实践——让千年壁画在数字时代永生,恰似孔子用六经保存周礼火种。
这些当代追梦者与孔子的共鸣,证明理想主义的精神基因从未断裂。
他们或许不懂“周公之礼”
,却同样在经历“有梦—无梦—传梦”
的过程;他们或许不会出“甚矣吾衰也”
的叹息,却同样在衰老与挫折中守护着心中的“周公”
。
九、梦周不朽:理想主义的精神基因
孔子的“梦周之叹”
之所以穿越千年仍能打动人心,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精神困境: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生命与时间的矛盾,个体与文明的关系。
他给出的答案——“有梦时追梦,无梦时传梦”
,为每个理想主义者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种精神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执着,是“梦见周公”
的延续;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坚韧,是“传周”
的实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担当,是对“梦周”
的升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呐喊,是“传周”
在乱世的回响。
这些理想主义者或许有不同的“周公”
——屈原的“美政”
、司马迁的“实录”
、范仲淹的“忧乐天下”
,但都在用生命演绎着“追梦—传梦”
的永恒剧本。
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孔子塑像旁配祀着周公的牌位,两位相隔五百年的圣人在此相望。
这种相望象征着理想的接力:周公用礼乐为文明奠基,孔子用梦境与典籍延续火种,后世用实践让理想生长。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西周的青铜鼎,那上面的饕餮纹仿佛还在诉说周公制礼的故事;当孩子们在课堂背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声音里藏着孔子传梦的温度;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礼敬他人”
“守望相助”
,便是在续写这场跨越三千年的理想篇章。
暮色再次笼罩曲阜,孔子的叹息早已消散在风中,但“梦周”
的理想仍在人间生长。
它告诉我们:生命会衰老,但理想可以年轻;现实会局限,但精神可以越;个体会消逝,但文明可以不朽。
这或许就是“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的终极意义——理想主义者的伟大,不在于实现理想,而在于让理想永远在路上。
hai
↑返回顶部↑